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纲课程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
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
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主题内容范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主题复习目标:近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特征;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建国后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考点梳理】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一).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二)表现(1)中国家庭“纺”与“织”分离,中国农户“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三)影响1.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四)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特点:不平衡性。
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
A、近代前期的自然经济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1、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19世纪60年代在沿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瓦解。
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的自然经济趋势:日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消失]。
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3.实践(1)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评价(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趋势:逐步壮大。
1、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3、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4、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趋势:由发展到消亡。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4、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
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
【真题演练】(20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D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
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20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
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阶段条件特点影响19世纪60年代产生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两面性;近代企业;半殖民地性导致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19世纪末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
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近代后期:趋势:日益萎缩、消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
2、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二、官僚资本条件:适应列强经济侵略需要,凭借国家政权,依托英美支持而建立。
演变过程: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
2、抗日战争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
3、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
4、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
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影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物质基础。
【真题演练】(2009高考广东单科)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B.3个C.2.5个D.0.55个【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
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2009高考海南单科)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年16%4.4%7.3%2年58%78%49%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考点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A、近代后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