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摘要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
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
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
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
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农业概述1.1 农业概念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
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
种植业即狭义农业。
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
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化,必须要有最初始的资本积累。
而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极其低下,主要是自然、半自然经济为主体,资金严重匮乏。
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唯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的原始积累方式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从200多亿元起步,迅速积累起了5000亿元左右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保持了较高速的经济增长率。
然而,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
经济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
正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
2.2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改革1978年,中国实行的农村土地改革,这一次改革最大的贡献就是放活了农业机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联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这是农业的重大历史转折,对后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促进作用。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可供量大幅度增长。
粮食单产提高,总产量增加,解决了农民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
2.3 新时期农业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2.3.1 农业生产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家庭小农经济的特点还非常突出,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
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与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2.3.2 农业污染严重农民在生产中为降低成本,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另一方面,农民受种植习惯的影响,在进行温室生产时,施底肥往往要加拌高残留农药以杀死地下害虫,这也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居高不下。
此外,农民由于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的板结。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壤酸化(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形势也日益严重;农村地区大量废弃塑料袋以及生活垃圾而未得到有效处理也同时使土壤结构破坏。
2.3.3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减少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耕地被侵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
2、水土流失加重。
由于过去滥砍乱伐森林,滥垦山丘和草原,在修路、开矿、建房等活动中不注意保护植被,致使我国水土流失加重。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沙漠化还在迅速扩展。
沙漠化极大地降低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沙漠化的土地也不适于人类居住,还会引起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4、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
我国20%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的。
随着含水层的进一步升高,水开始通过所剩下的几分米土壤蒸发从而使矿物和盐分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物化性能变坏,从而妨害作物的生长,破坏力亦很大。
5、土地肥力下降。
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性经营,广种薄收,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土壤理化性状态变劣。
6、城市化的推进。
当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必定带来一定的耕地减少,但我们反对那些以为追求城市化,而忽视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特点,忽视农业发展的强推城市化。
虽然我国提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趋势只能减缓而不能遏制,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
2.3.4 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从去年延伸至今年的西南灾害,今年初冬的华北旱灾,当然还包括一些地方的洪灾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水利方面的投入还是相当不足的。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水利工程效益衰减。
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的多处水利设施多建于解放初或改革开放之初,而在这之后年久失修,水利设施老旧,效率低下,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2、农村水利设施屡遭破坏。
我国的一些地方存在着因采矿、滥砍滥发造成一些河流、水库、渠道、山塘和水田渗漏,水源枯竭,人畜饮水而陷入困境。
3、水利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财政对于农业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水利工程建设配套资金没有到位。
此外,农民筹资筹劳困难,税费改革后,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失去了稳定投入的渠道。
4、水利队伍建设薄弱,豆腐渣工程严重。
水利工作队伍严重老化,专业人才出现断层。
甚至某些地方出现水利设施豆腐渣工程,极大地损害了当地的农业正常生产,影响农民财产人身安全。
2.3.5 农村基层农业合作社功能体现不充分1、农村经济合作社普及不广。
我国有一部分地区存在农民自组的农村合作社,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但还存在大部分地区,农民为促销自家的农产品需要自己找买主,当然更多的是自己挑货担出去卖,效率低下,而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2、农业基层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起到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起来的,定性为农村基层的金融组织,其组建的原则是:农民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营农村个人储蓄以及向农户贷款等。
然而,在长期的发展中,长期作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存在,应该说已不存在我们常理解的“合作”性质。
但是,从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特别是大范围的家庭小农经济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对农业的支持显然不够。
设想,如果农民可以参股农村信用合作社,同时,为发展农业也可以在信用合作社贷款,极大刺激农村金融,这对农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3.6 高等农业教育问题目前,对高等农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农民受教育内容单一,受教育面不广;高等农业院校生源少,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政府对农业院校学生到基层指导农业生产的政策力度不够;政府对农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不足;高等农业院校定位不够清晰;新农民培育对社会资源利用不够。
2.3.7 农业基础科技知识普及不够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对关于农业的一些基础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地方的农业科技指导所没有做到充分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广大农村地区缺少农业技术员的农业指导;政府对这块的资金投入也不到位。
综上,我们引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研究。
第三章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3.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方式3.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