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学号:**导师:**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 —襄樊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盖章): 编制日期 : 2013年 10月 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目录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4)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概况2.1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概况 (10)三、环境质量状况3.1襄樊 (13)3.2 (17)四、评价适用标准4.1评价适用标准 (20)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及项目营运期主要污染的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5.1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及项目营运期主要污染的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1)六、环境影响分析6.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0)6.2声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38)6.3水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54)6.4大气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59)七、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7.1生态环境 (60)7.2声环境 (60)7.3水环境 (61)7.4大气环境 (62)7.5社会环境 (63)7.6项目对各环境因素的保护措施 (64)7.7公众健康与安全 (65)7.8施工营地 (66)八、结论与建议8.1结论与建议 (66)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年12月,交通部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编制了《至襄樊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2002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2002]18号文《关于至襄樊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函复。
2.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2005]第40号令;3.公路的总平布置图孝襄高速公路是我国西部开发大通道至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段,起点位于京珠高速公路区盛家湾,途径、随州、襄樊等10个市的29多个乡镇,终点接襄十与襄荆高速公路襄阳县郜营互通,全场243公里,采用双向4车道,沥青混泥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每小时,总平布置图见图1。
图1 总平布置图3.4.公路的地理位置及走向孝襄高速公路自省中部腹地到省西北部,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并略由南偏北,东西向位于东经112°30'一114°05',南北向位于北纬31°05'—32°07'。
起于市孝南区三汉镇以北1.5 km,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途经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安陆市)、随州市(曾都区)、襄樊市(枣阳市、襄阳县),终点接襄(樊)十(堰)与襄(樊)荆(州)高速公路都营互通,主线全长243.516 km。
其地理位置和路线走向与环评时相比比本没有变动。
(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及路线走向见图2)图2 项目所在地理位置5.工程建设过程本工程严格执行了国家和世界银行公路建设的基本程序,先后向国家计委、交通部申报了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同时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和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环保程序,在相应阶段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工程立项之前,报告书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的审查,见表1:表1 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建设程序批准文号审批单位时间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及其批复环监发[1999]88号国家环保总局1999.6 项目建议书的批准计基础[2001]1180号国家计委2001.7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环审[2002]18号国家环保总局2002.2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计基础[2002]359号国家计委2002.3 初步设计文件的批复交公路发[2002]201号交通部2002.5 招标文件的批准鄂交基[2002]233号省交通厅2002.5 资格预审结果的批准鄂交基[2002]446号省交通厅2002.96.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主线按照设计行车速度为120 km/h的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连接线按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的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孝襄高速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孝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应当地政府要求及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连接线等级由环评报告中的二级升级为一级,路基宽度也由环评报告中的12 m增加到实际工程中的24 m,从而引起了连接线土地占用和土石方数量的增加。
7.项目组成3建筑智能通信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平台及办公自动化监控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火灾及可燃气体探测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缆线敷设和终接、机柜、机架、配线架的安装,信息插座和光缆芯线终端的安装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系统网络、实时数据库、信息安全、功能接口电源与接地智能建筑电源、防雷及接地环境空间环境、室空调环境、视觉照明环境防雷及接地安装接地装置安装,避雷引下线和变配电室接地干线敷设,建筑物等电位连接安装8.项目外环境关系图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概况1.自然条件气象条件:本项目所处地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热气候,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霜日56天,平均结冰日52天,年平均气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17.2℃,历年最高气温可达41℃,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年平均降雨量845~120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24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474毫米,相差2.63倍,区洪涝及干旱等灾害均较严重,本地区年平均风速1.5~3.3米/秒,最大风速为29.6米/秒,风向多为东南风。
地质及水文条件:本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下水类型较多,地下水类型主要是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包括部分河谷平原松散岩孔隙水,岩浆岩变质岩裂隙水等。
地形条件:孝襄高速公路里程长,穿越围大,由省中部腹地到省西北部,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并略由南偏北,东起市东约17公里处的产川镇盛家湾,京珠高速公路东侧。
途径市的孝南、孝昌、云梦、安陆,随州市曾都区,襄樊市的枣阳、襄阳,共计七个县级行政区划。
西止襄樊市北部的伙牌镇。
路线东西向位于东径112030`~114005`之间,南北向位于北纬31005`~32007`之间。
路线总体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走势,跨越了三个地貌特征区。
孝南、孝昌、云梦及安陆以东路段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边缘,地形开阔平坦,为剥蚀堆积垄岗平原区,地面高程在20~80米之间。
安陆以西及随州市境路段位于大洪山北部,地势较高,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稍高,高程在100~165米之间。
枣阳、襄阳路段位于南襄盆地东南部,隶属汉江一、二级阶地,地势波状起伏,为剥蚀堆积岗地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在75~150米之间。
2.地形、地貌孝襄高速公路里程长,穿越围大,由省中部腹地到省西北部,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并略由南偏北,东起市东约17公里处的产川镇盛家湾,省京珠高速公路东侧。
途经市的孝南、孝昌、云梦、安陆,随州市曾都区,襄樊市的枣阳、襄阳,共计七个县级行政区划。
西止襄樊市北部的伙牌镇。
路线东西向位于东经112°30‵—114°05‵之间,南北向位于北纬31°05‵—32°07‵之间。
总体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路线走廊带地形主要有岗地、河谷平原、丘陵、低山等,测区最高点为随州市大洪山(海拔1055米)北麓,最低处市孝南区,海拔20米—40米之间。
路线总体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走势,跨越了三个地貌特征区。
孝南、孝昌、云梦及安陆以东路段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边缘,地形开阔平坦,为剥蚀堆积垄岗平原区,地面高程在20—80米之间。
安陆以西及随州市境路段位于大洪山北部,地势较高,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稍高,高程在100—165米之间。
枣阳、襄阳路段位于南襄盆地东南部,隶属汉江一、二级阶地,地势波状起伏,为剥蚀堆积岗地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在75—150米之间。
沿线主要河流有环水、府河、滚河、沙河、唐白河等;无天然湖泊,但兴建有较多的中小型水库,如:清水河水库、华阳河水库等。
勘测区交通十分便利,公路与铁路南北向有107国道、207国道、寺沙公路、京广铁路、焦枝铁路,东西向有316国道、随南公路、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等。
3.地质、地震路线自东往西依次经过:扬子淮地台两湖断坳江汉断陷区的云应凹陷,岭褶皱系南岭冒地槽褶皱带,北大巴山—随南复向斜的随南褶皱束、随州—应山复背斜的大狼山褶皱束、襄枣断陷。
对路线区影响较大的断裂为襄樊—广济断裂及英店—青山口断裂,这两条断裂均属于古亚洲断裂体系的昆断裂系。
襄樊—广济断裂是分隔岭褶皱系和扬子淮地台的规模宏大的区域性大断裂,该断裂走向与路线呈平行状,位于路线西南部,大致沿枣阳市耿集、随州市新阳店、伏岭和三里岗等一线出露,在安陆市东南、云梦县及孝南区等隐伏与白垩—第四系之下,且沿断裂岩浆活动迹象明显,在安陆及云梦的白垩系地层中常有玄武岩岩体或岩脉产出。
英店—青山口断裂是分隔桐柏—大别中间隆起和武当—随县褶皱带的区域性大断裂,呈北西状分布于路线东北部。
区主要出露有元古代至下古生代和白垩系上统至第四系的地层,元古代至下古生代的地层由混合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及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组成,尚由少量岩、白云岩、灰岩、泥岩、页岩、砂岩、硅质岩和变质砂岩、石英岩等,而白垩系上统至第四系的地层由红层及松散沉积物组成。
本项目路线所穿越的区域属于华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麻城—地震带,存在30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周期,未来100年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少数5—6级地震的可能。
、随州地震震级小于4.7级,地震烈度小于Ⅵ度;襄樊地震震级为4.7—5级,地震烈度为Ⅵ度。
另根据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可知,本项目全线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气象、水文路线所处地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热气候,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霜日56天,平均结冰日52天;年平均气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17.2℃,历年最高气温可达41℃,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年平均降雨量845—120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24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474毫米,相差2.63倍,区洪涝及干旱等灾害均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