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字紫 诠,号仲强,别号园老人,天南遁叟。18岁考中秀才, 后屡试不中。1849年赴上海,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 书馆。因化名向太平天国上书被清廷通缉,1867年应英 国传教士理雅各邀请前往英国译书,并游历英、法,俄 等国。1874年在香港主办《循环日报》。1884年得李鸿 章默许回上海,主持格致书院。著有《园文录外编》、 《园尺牍》等。
事、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解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观点; 3.了解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民族意识的主要内容; 4.提高自己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观看相关音像资料,能够从中提取有关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 和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条理化; 2.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有关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近代中国人民民 族觉醒的看法与观点,并能够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阅读,增强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学习兴趣; 2.理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3.懂得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并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 4.引导学生将新思想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新思 想萌发原因的理解,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思想提出的意义, 理解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 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 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 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 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 (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 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民族创痛的刺激下,魏源秉承林则徐的思想,并把它上升 到理论高度加以阐述。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著成《海 国图志》,明确阐述了“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的道理。他认为,外国长技有三,即战舰、火器及养 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学习他人之长, 才能由弱变弱。他还针对那些视西方长技为“奇技淫巧’’的论 调反驳说,有用之物,即为奇技而非淫巧。他提出中国当以俄罗 斯彼得大帝为榜样,励精图治,赶上“西海之国”。魏源的“师 夷长技。
马建忠0844——190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字 眉叔。长期定居上海,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 弃科举道路,专攻西学。1876年被派往法国留学。回 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 器织布局总办。著有<适可斋纪言纪行》。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 正翔,号陶斋。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学商,开始关 心时政,热心西学。他长期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 公司任买办,并自己经营贸易,投资轮船公司。1880年 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上 海电报局总办。著有《救时揭要》,《盛世危言》等。
胡礼垣(1847—1916),广东三水人,字翼南。出身 买办商人家庭。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与何启同学,二 人合著《新政真诠》。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观点是:
(1)新“洋务”观 他们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术、 经济术,也就是说要全面学习,变通为用,他们坚持“师夷制夷” 的爱国思想,反对那种拜倒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屈从于霸 权主义的洋奴思想。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中叶,英国对许多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所得结果不完 全相同。1842年,当清政府向英国投降的时候,英军却早半年在阿富 汗向当地起义领袖们屈服,签订投降协定。如果我国广大军民同仇敌 忾,是完全可以和阿富汗一样,叫侵略者死无葬身之地。但结果却完
全不同,原因何在?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指出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 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 定败仗。 近年来,我国不少论者在分析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 原因时,往往对清政府的腐败略去不提,只强调中国的落后决定了 战争的失败,意在以此说明四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其用心是 好的,但其理论则是有偏差的。 邓小平同志在分析世界形势时曾指出,要尽力争取较长时期的 和平,集中力量搞四化,但也要看到战争的危险。一旦发生了战争, “中国的战略还是毛主席的战略,即人民战争。现有武器即使落后 也可以打。当然还要加强军队现代化。”
重要,是英、俄争夺目标。1838年,2万多英印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1839年4月,
攻占坎大哈;8月,占领首都喀布尔,国王多斯特· 穆罕默德流亡,英国建立傀儡 政权,以为天下太平。他们不懂喀布尔的陷落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阿富汗人民 真正抗英斗争的开始。虽然阿富汗武器落后,国力远不如英国,但他们上下一致, 自1840至1841年间,反英斗争如火燎原,使英军疲于奔命。1841年11月,全国性 起义爆发,收复喀布尔,原国王儿子回来领导起义。后来又杀死施展阴谋的英方 谈判代表。英国被迫于1842年1月1日和阿富汗起义领袖们签订投降协定,并开始 撤退。英军45000人,后勤12000人,在途中不断遭游击队袭击,全部被歼。只有 一个军医,带着重伤逃回驻地,报告惨败消息。傀儡政权垮台,穆罕默德重新登 上王位,阿富汗人民取得了胜利。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问题的提出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 强的反抗。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 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列强割走 香港、台湾,“租借”澳门,侵夺、蚕食了大片国土。仅仅80年,便 有18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侵占,分别相当于3个法国、5个德国、7个 英国的面积。其间,中国与外国先后签订了1000多项条约、章程,其 中大部分是帝国主义迫使中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政治、军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技术的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 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 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保守落后的中国已经 被远远抛在后面。 以中英鸦片战争为例。当时,清朝常备军包括绿营与八旗兵有 80万人,而当时英国全国军队不过20万,侵华远征军最多时仅2万 人。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却相差悬殊。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字叔耘, 号庸盒。早年曾任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办外交。 1879年作《筹洋刍议》,主张变法。1888年任湖南按 察使,次年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会使。著有 《庸盒全集十种》。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启(1859—1914),广东南海人,字迪之,号沃生。 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1872年赴英留学,1882年回国, 业律师。自1887年起,发表不少政治论文。1895年曾参 与孙中山筹划的广州起义。著有《新政真诠》。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陈炽(?——1899)江西瑞金人,字次亮,号瑶林馆主。 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曾 遍历沿海各地,又到香港、澳门考察,积极钻研西学, 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 学会,他任提调,主张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 受打击颇大,次年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社会制度的腐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官” 怕“夷”、“夷”怕“民”、“民”怕“官”的微妙 关系(“官”,泛指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民”,指 中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夷”,泛指外国侵略者)。 以鸦片战争和阿富汗抗英斗争为例,作比较分析,说 明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的原因。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 领导了广州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他一改清朝官员鄙薄夷人、 惟我独尊的观念,对西人进行实地了解。他组织翻译英文《广州 周报》而编成《澳门月报》,他还特别组织编写了《四洲志》以 了解世界形势。为了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林则徐还组织选译 了《各国律例》等书和大炮瞄准法、战舰图式等资料。 通过了解,林则徐认识到外国的船炮远远高出中国之上。必 须学习西人长技,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基于这种认识,他 曾购买洋人大炮来武装清军,并实地做过研制、改进中国大炮的 工作。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 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 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 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 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 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 江河日下的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