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研究论述(湖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张博)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活动;本着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宗旨的,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关键词:戊戌维新改革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局限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奖励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1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
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中华民族意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断的觉醒,特别是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与认识并觉悟的自我体认。
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的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新的阶段,五四时期的飞跃发展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这也是我们民族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新的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的过程。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渐渐的中华民族意识才不断显露出来。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是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击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逐步发展,日益觉醒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人曾把这种觉醒着的民族精神称为“国魂”。
那么,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可以说是研究在一个几乎要亡国灭种的危亟时世中,我们的“国魂”是如何融铸,如何营造的过程。
“国魂”,直白一点说,就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那么,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魂是怎样锻铸的呢?这是在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产生,积聚和发展的。
而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2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五四时期的飞跃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民族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
因此,我们要有民族自豪感,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气节。
”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依靠我们的祖先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没有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沉没,反而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靠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靠这种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当前,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致力于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促使我们万众一心地去面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也仍然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涵养成的民族精神,铸造出的民族意识,也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当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解读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我们必是会对今天更加热爱,对明天充满信心。
维新运动对中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一、 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奔走呼号,身体力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自救运动,教育变革是这场政治自救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对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和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无疑是戊戌维新时期教育变革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而甲午战败则是使这一切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戊戌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家的阶级局限决定了这场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局限和矛盾;而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妇女解放运动及新闻出版事业的蓬勃生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变革成为此后清末教育改革的先声,是近代中国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一页历史的见证。
二、时务学堂,是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
它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时务学堂从创办到停办,历时不到一年,只招考过三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二十八日,第一次招考,录取学生四十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一日,时务学堂第二次招考,录取内课生三十名,外课生十八名,附课生七名。
闰三月,又录取第三期学生,其中内课生四十六名,外课生五十二名,各送北洋学生十名。
录取学生总数只有两百名左右,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大多集中于第一班的四十人中。
杨树达曾经评价道:“一千九百年庚子反清之役,民四倒袁之役,皆时务师生合力为之,以一短命之学堂而能有如此事业者,古今罕见也。
”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3三、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近代中国启蒙过程中,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同封建守旧思想展开了一场战斗,不仅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并向国民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维新派还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对近代中国报刊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维新运动的局限一、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在对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旧体制所进行的改革,触动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根基,遭到了以那拉氏为首的封建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使变法改革在封建的泥沼中,举步维艰,难以行进。
封建顽固守旧势力这时统统聚集在一起,对维新派的改革屡加抵制和破坏。
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维新派苦心筹划和设计的一系列关于推行变法、改革国家机构的方案均被吊销。
二、维新变法从资产阶级角度出发,没有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断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
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能力。
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有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
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顾问。
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并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和俄国进行争夺。
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请求英、美、日的支持,结果都落空了。
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4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本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药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淋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推动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