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方案设计
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中国音乐史
适用对象:10音乐教育
任课教师:方芳
所在系(部):艺术教育系
填表时间:2011 年9 月 3 日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一、课题名称:第一课概述、音乐的起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简要介绍音乐的起源及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3素质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将古代器乐、古代舞蹈和古代戏曲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讲授。
四、教学重点:音乐的起源
五、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
六、教学课型: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2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
一音乐的起源
1、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作的辉煌成果。
音乐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从生
活、艺术到审美,都有其独立的地位与价值。
2、向学生提出问题: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二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简介
1、古代乐器
乐器起源于生产工具,最早的乐器应该是击乐器。
如罄、响板。
弓的出现,促使了弹拨乐器的产生。
鼓这种乐器自然是掌握了兽皮炮制技术之后的事。
随着制陶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烧制一种叫“埙”的乐器。
从这一时期开始了专门乐器的制造阶段。
汉魏时期,由于西北各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由西域传入可各种类型的乐器。
琵琶:是这一时期各种不同抱弹乐器的总称。
宋代,胡琴从西域传入中原。
明代,扬琴由波斯、伊拉克等地传入中国。
2、乐器的功能分类(1)用于祭祀磬、钟,这类乐器往往适于表现庄重典雅的古乐,常在皇家大典中使用。
当今的国家庆典和仪式已由西洋管乐取代。
(2)用于民间喜事、丧事。
如唢呐、西北大鼓等,这类乐器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
(3)用于表演艺术的各种形式中,如戏曲、说唱。
如胡琴、扬琴、笛、琵琶等。
这些乐器大多以伴奏的形式出现。
(4)文人家中使用的乐器。
如古琴。
古琴的音量非常的小,大都在居室供自娱自乐用。
3、古代舞蹈
舞蹈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密切相关,岁着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与之相应的舞蹈也处在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1)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
舞蹈随火的发明而产生,围着火种进行娱乐、取暖,这是最早的舞蹈形式。
狩猎舞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舜典》;祭祀舞蹈:《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健身舞蹈:《阴康氏之乐》——《吕氏春秋》
(2)封建社会的舞蹈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非常漫长的,在这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古代舞蹈经历了一个发展、鼎盛到逐渐衰亡的过程。
汉代的《百戏》和舞蹈。
汉代的《百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
专业演员需从小进行严格的舞蹈训练,已出现诸如:下腰、舞袖、控制呼吸等技法。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各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大交流的时代。
大量兄弟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传入中原。
影响很大的龟兹乐和西凉乐就是此时传入的。
唐代舞蹈
唐代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九部乐、十部乐
坐部伎、立部伎
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集中了大批优秀的
民间艺人。
唐代舞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各民族民间的舞蹈及外国传入的舞蹈,大胆创新。
由于唐代有较长时。
时期的安定的政治环境,经济较为繁荣昌盛,这就为广泛吸收国内外各种舞蹈滋养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因素,大大丰富和提高了本身的舞蹈艺术水平,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舞蹈
宋代舞蹈的特点是:歌舞演出的商业化和剧场化道路。
随着戏曲艺术的产生,舞蹈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节日时,各村、各社、城市里各行会组织都有自己的民间舞队。
这种舞蹈包括了各种技艺的表演。
宋代民间舞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装扮各种不同的人物,表现某些生活场景,与唐代表演某种单纯的情绪或风格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明清舞蹈
戏曲兴起以后,单纯的舞蹈艺术表演已不多见。
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和表演体系。
近现代。
随着芭蕾舞、现代舞的传入,刺激了中国舞蹈的发展。
舞蹈家借鉴西方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将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舞蹈重新提炼加工,形成了新型的中国古典舞。
4、古代戏曲
戏曲是一种集诗歌、舞蹈、绘画、雕塑、武术、杂技等姐妹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追溯中国戏曲的萌芽,当然不应该只限于单一的线索,而要看到发展的全过程。
它与世界各国戏剧的发展一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原始歌舞。
先秦时期,出现了一种职业艺人,叫“优”。
优人已夸张的表演形式来取得诙谐与讽刺的效果。
汉代的角抵戏用完整动作来表演人物,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类似于哑戏。
唐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它是在优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发展到宋代被称为杂剧。
此时的戏曲发展具备了三个有利条件。
一话本的出现为戏曲的繁荣提供了创作素材;二诸如瓦舍类的演出长做的出现;三职业剧作家的产生。
元杂剧的角色分工已经相当细致,是近代戏曲中的各种角色分工的基础;在表演上形成了唱、念、科、舞。
明代,杂剧衰落,南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剧种纷纷在民间兴起。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曲调源于二黄和西皮,大约于清代中叶(1821-1861)形成。
京剧的表演特点:载歌载舞。
京剧的舞台特点:虚实结合。
十、说明:(特色或反思等)
将古代器乐、古代舞蹈和古代戏曲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三个不同的音乐体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