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1302580105 姓名:陈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听闻到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有杂乱的,有单调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柔美的,有动听的...
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了,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
那么,作为声音中一种特殊的成员,音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是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感情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
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
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
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
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
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
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无论音乐的起源是怎样的,总之,为了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到这天籁般的声音,实在是应当好好庆贺一下!
任何食物产生之后,都免不了要经历发展这一阶段。
在中国这一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音乐的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
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
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
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
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
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
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
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音乐这一艺术,以崇高的姿态踏上了人类文明的舞台。
由生物的求偶方式到原始人庆祝的敲击乐,再经由钟鼓编钟到木琴二胡,最终演化到当今这个多种乐器竞相争辉的繁盛局面,不得不说这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项壮举!
不单单是中国,外国的诸多乐器、曲调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像那些小提琴、吉他、风琴、钢琴、双簧管、萨克斯管、长笛、小号等等,它们之中的一些乐器也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比如说钢琴、风琴。
至于国外的那些交响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话剧之类的,相信大家在电视上都见过不少了。
在如今这个新时代,交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带给了我们更过接近各式各样的音乐的机会。
不管是去歌剧院倾听那些歌唱家们的精美表演,还是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音乐来放松一下,总之你会发现,音乐已越来越大众化,它不再像古代那样只是高官权贵的专属之物,而是逐渐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这一优美的元素也必将走向更高更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