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 新要求

新课改 新要求

周燕荣新课改新要求自远古教育兴起开始,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各式各样的教育:最原始的模仿到现在的班级制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时期,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教育必须迎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应运而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也要迎合高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改革。

新课改就是其产物,新课改,新发展,新要求。

它是及时应对传统教育的诸多漏洞而产生的,它是一把犀利剑刺破应试教育的面纱,它是走向素质教育的门票,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

新课改是在强烈抨击传统教育下产生的,它针对性的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

由此,新课改以改革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目的,新时代的课改,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要积极组织课改,为课改的进行做好铺垫;教师要大力实施新课改,使课改的施行得以保障;学生更要尽快接受新课改,使自己更好适应新课改;家长要积极配合新课改,以至新课改又好又快地实施下去。

我们要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要先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下面由我作为一个物理准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吧。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不能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要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同样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3、热衷于书本知识的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应试教育”。

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茫然不知何物。

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与中小学课程改革都正在进行,都各有成就,但却是各行其是,缺少沟通,很难同步进行。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几所直接承担教育部任务的重点师范院校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参与的力度不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得到应有的宣传。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甚至都不知道所谓何物。

教师不了解的必然后果就是,即将走进课堂的准教师也无法了解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实验工作正在全国逐步展开,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也是前几次改革不能比拟的。

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长、广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们,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潮流之中,要尽快的走进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同时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对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

学校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教育,指导师范生上课,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注重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反思本身教学和研究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后备力量。

(1)改变教育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观要建立以新型反思型教师为目的的教育实习观。

这种新的实习观就是要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自身都树立起把学习如何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的意识,并以反思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

用温特的话说,无论教育实习工作做得多么好,我们至多只能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教学的人。

真正的教师除了致力于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责任。

这样的教学实习才不是程式的、经验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

而探索和研究型的教学实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2)改革各科教学论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素质改革各科教学论的学习就包括:①将平时的基本素质训练与教学论结合起来。

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三笔一话”都可以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到锻炼。

另外鼓励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活动或者增设此类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基本智慧。

②除了要强化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

各科教学论学习必须给学生系统直观的课堂情形,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课堂。

如看教学实录片、优质课和课件,提前分配实习学校等。

③加大学科教学论的课时数,确保学生素质到位。

学科教学论应开设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两个模块,等等。

(3)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互利互惠科学指导专业发展学校打破了大学与中小学彼此隔绝的局面,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能及时反应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时又建立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通过合作又形成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诊断型指导,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序性与高效性。

这种合作既为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电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等专业发展机会。

(4)规范管理和评价,强化实习效果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负责,中小学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的局面必须打破。

大中小学必须共同参与、组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实习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以及规范科学的评价,确实保障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比如建立中学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评价为主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要使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从而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习和教师指导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比如形成指导记录档案、课堂听课和评课登记等。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教师不再是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课程产品的决策者、生产者、创造者、评价者和管理者。

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最直接要求。

在理念上,要求教师将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灌输、教师主导和书本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师素质上,新一代教师必须具备;(一)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要建立以新型反思型教师为目的的教育实习观。

这种新的实习观就是要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自身都树立起把学习如何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的意识,并以反思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

用温特的话说,无论教育实习工作做得多么好,我们至多只能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教学的人。

真正的教师除了致力于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责任。

这样的教学实习才不是程式的、经验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

而探索和研究型的教学实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二)专业知识的修养首先明确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

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科学)。

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

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

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最后,我认为对科学教师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

社会生产、生活知识是十分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改进的迫切要求,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本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基本技能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言语场域”的存在是以教师、学生的共时存在为前提的,场域的言语过程也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流变状态,课堂教学言语内容更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是关注言语者个体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的言语知识。

将平时的基本素质训练与教学论结合起来。

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三笔一话”都可以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到锻炼。

另外鼓励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活动或者增设此类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基本智慧。

除了要强化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

各科教学论学习必须给学生系统直观的课堂情形,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课堂。

如看教学实录片、优质课和课件,提前分配实习学校等。

加大学科教学论的课时数,确保学生素质到位。

学科教学论应开设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两个模块,等等.在教学设计方面,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

但我们的学生缺少实际经验,更不可能使教学在预设之内生成,所以也只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

但课堂是复杂的,老师却只能预设时,对于那些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的课堂上可能的变化所谓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预设目标都成了空谈。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