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样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我们贯彻“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尝试用崭新教法来进行教学时,我们感到异常欣喜——终于盼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了;但是,在为时不长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新课改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一、崭新的现代教材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比较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内容;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教材结构具有学际性和开放性。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不仅要做本学科的专家,而且要做大致通晓相关学科的“杂家”。
其次,从对教材的运用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第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做合理的取舍: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教材中简要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展开或补充,对某些内容还要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这和以前“唯教材是上”的教材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二,教师应多方面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实现教学再创造。
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照本宣科”的时代将彻底结束。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由此看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做到博览群书、与时俱进,否则,教师就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灵活机动地运用教材、科学灵动地使用教材,更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知识的渴望,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强
新课标强调,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变,取而代之以主动、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学生由接受性学习模式中的“忠实的听众”变成了与老师地位平等的探索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富有生气的课堂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用以前那套使课堂教学“秩序良好”的老办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学会分工、学会协作,从而营造一种崭新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教学机智
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教师对课堂的设计。
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从课堂引入到中间进程到结语安排,甚至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来回答,哪一段由哪个学生来朗读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只是侧重于教者的
“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尤其是忽视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始体验)。
这种具有强烈的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但却并没有把它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要求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教师不能用预先设计好的“套子”来套学生,而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由解读,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和自我感悟。
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决定了课堂教学充满着变数,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教师无法“设计”的“想不到”,如果教师对这些“想不到”处理得机智灵活,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否则,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难言的尴尬和困窘,更妄论课堂教学的精彩了。
可以说,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犹如电视节目的现场直播,直播的成功与否,除了大量的幕后准备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主持人出色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所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一种快速而灵活地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
获得教学机智远比获得学科知识困难,因为它要以深厚的知识底蕴做基础,它是教师的一种综合素质,是构建在对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基础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内在的人生智慧和教学灵性。
要获得更丰富而深刻的教学机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不断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不断摸索教育教学规律方可获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对有一定教学经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俗的教师来说,将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考验。
登高方能望远,见多才能识广。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探索,才能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才能承担起新课程改革的重任。
(谢培玉,广东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