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谈在犯罪社会学中青少年犯罪
姓名:吴俊之班级:社会工作1341 学号:1320804109
正文
论文关键词:犯罪社会学青少年
概要: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

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
定义。

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

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

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

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

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笔者对此予以赞同。

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

”“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

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

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
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成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模仿、猎奇等),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

我们应针对这一犯罪现象,探讨、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四)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三,犯罪社会学浅析青少年犯罪
案例:少年为帮哥们出气用铁棍打伤3人
未满18岁的中学生刘强(化名)为帮哥们儿出气,伙同他人用铁棍殴打3名陌生人,造成对方一人重伤、两人轻微伤。

东城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刘强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刑1年6个月。

2011年10月底的一天夜里,刘强与张某、骆某等人(均另案处理)在外聚会,后骆某得知自己的女友在麦当劳餐厅内被陌生男子搭讪。

次日凌晨零时许,骆某纠集张某、刘强等人持铁棍、木棍殴打受害人大明(化名)等3人。

大明经诊断为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等,鉴定为重伤;另两人为轻微伤。

刘强等人被警方抓获。

警方调查得知,大明及两名朋友之所以搭讪陌生人,是因为打赌,事发当晚他们打赌:如果谁能让陌生人给自己买吃的就算赢,输的人请赢的人吃饭。

大明搭讪一个下楼女孩,离开餐厅时被一群人用铁棍殴打。

东城法院认为,刘强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予刑罚处罚。

鉴于被告人犯罪时未满18周岁,系初犯,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悔罪,赔偿全部被害人损失并获得谅解,法院决定对其予以减轻处罚。

通过犯罪社会学分析: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所以上述案例中的刘强,可以说他的哥们儿义气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攻
击学习分为两种,第一是观察学习,第二是亲历学习。

所以刘强要么是看到过身边的人故意伤人,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要么就是自己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成长。

(1)如果刘强是通过观察学习,那么假设榜样行为表现,刘强身边的朋友经常通过斗殴及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得到了刘强的关注及思考,然而他的朋友通过哥们儿义气解决问题后,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及其他处罚,刘强心里对这种行为产生了好感,于是经过自己的辨析,有样学样,经过模仿学习到了暴力行为。

然而我们在此案中可以看到这次攻击的启动体制,解决陌生男子搭讪朋友女朋友事件是诱发这次攻击的原因,在这次攻击行动中,刘强朋友骆某是这次攻击行动的厌恶鼓动者,请刘强出头,一起行动去进行暴力殴打事件。

然而在这次行动中,最后的结果是受害人大明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这种行为造成的有利后果就是受害人受到伤害,刘强也获得哥们义气的体现,骆某等其他朋友的赞许。

(2)亲历学习,从自身原因分析:可能是刘强自己觉得通过暴力可以更直接发泄自己的情绪,快速达到目的,缺少对后果的考虑以及承担后果的责任。

从家庭原因分析:可能刘强的父母,平时对刘强疏于管教,从小与同学打架相处不以为是,打架斗殴也认为是青少年的正常行为,也有可能父母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孩子通过这种手段来吸引注意力。

学校原因分析:学校对学生平时这种行为处置不够严厉,在学生心里不过是一个小错而已,导致问题加大严重的可能性。

社会原因分析:在社会中这种现象太多,很多素质不高和法制不够严厉的
城市,随处可见这种行为,对这种行为的无知,导致了问题的严重。

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属于家庭的,又有关于学校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出现是眼下全体社会公民其相关部门的要务之一,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以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杨春平:《浅谈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中国法制报》2003年7月23日
《青少年犯罪案例》2011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