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社会学试题

犯罪社会学试题

犯罪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①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②犯罪饱和法则: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中提出的。

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个人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

当社会孕育的这些犯罪原因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也就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既不多也不少。

③越轨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

④功能性犯罪:相对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而言的,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即功能的角度延
伸出的对犯罪行为的界定。

⑤准犯罪:指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性而被刑罚规定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或未被发定位犯罪的社会行为。

⑥待“罪化”犯罪行为:指虽有严重社会危害,但刑法尚未将其定为犯罪而又有必要进严厉禁止的社会行为。

国家运用刑罚手段将这些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严厉禁止,就完成了社会行为的“罪化”过程。

⑦犯罪现象: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和犯罪人情况的总和。

包括犯罪状态、特点和规律三个层次。

⑧犯罪问题: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犯罪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相当多的成员,社会秩序就得不保障。

当一个国家的犯罪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才能称为“犯罪社会问题”。

⑨犯罪原因:指决定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因素,对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有影响的因素被称为犯罪条件。

⑩犯罪元原因结构:即犯罪原因的组合形式,指社会环境各种致罪因素中各要素相对稳
定的联系方式。

⒒本能异化论:从人性角度探讨犯罪本源的一种理论,认为犯罪的本源取决于人
类依从本能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历史性冲突,即犯罪源于人的生物本能与社
会理性的冲突之中。

⒓犯罪根源:指犯罪行为中具有普遍性,在犯罪历史上具有初始性、在犯罪原因中具有本源性的致罪因素。

⒔个人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直接联系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
会生活条件。

⒕工作单位:人们工作的各种社会组织。

⒖邻里:左邻右舍,因居住地彼此靠近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⒗政治腐败: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是国家政治体系在国家权力运用中所表
现出来的体制弊端和功能缺陷。

⒘政治动乱: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混乱,社会主流文化解体,控制机制失灵,生活秩序紊乱。

⒙失业:能够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得不到工作的现象,是社会劳动力过剩的一
种表现,不同社会里,劳动力过剩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简答与论述题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犯罪现象及其社会特征;
2、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和影响
4、社会变迁与犯罪
(二)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1、主要任务: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重要任务:研究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和途径。

(三)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的区别
两者都把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关系密切。

但区别明显:
刑法学是规范性法律科学,研究犯罪以刑法为法律前提。

主要研究犯罪事实,即犯罪行为本身。

因此刑法学根据定罪量刑的需要,从形式上研究犯罪行为的主、客观特征,不深究犯罪行为之前使主体犯罪的自然、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将复杂行为简单化,用静止的眼光对动态行为进行人为抽象与剖析,将各种犯罪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法律结构中。

犯罪社会学以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为基准,把犯罪和刑法联系在一起研究。

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的出发点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利益。

不仅研究犯罪活动本身,更重视对犯罪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界定犯罪以及如何减少和消除犯罪。

(四)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五)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古典自然法学派以格劳秀斯、洛克、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神学论,对犯罪行为做自然主义探讨,用人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他们把犯罪与刑法联系在一起,罪与非罪的标准在于法律,法律本身须科学、公正,而法律(实体法)必须符合自然法。

因此,凡是不合乎理性和自然法的法律必须废除。

他们针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法律秩序,提出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民主”等法律思想原则和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原则和政治主张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政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六)功利主义学派基本观点
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边沁等为代表,用功利主义原则取代理性主义原则,批判自然法学派。

社会行为是否犯罪,在于是否违背功利性原则。

功利性原则,即合理利己主义,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也就是追求快乐。

一种行为有助于增加快乐,避免痛苦,就不应当被认为是犯罪。

功利主义思想使西方犯罪社会学走出理性主义思维定势,向实证主义方向发展,为西方犯罪社会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理论前提和理论
基础。

(七)简述龙勃罗梭在犯罪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龙勃罗梭是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犯罪人类学的的代表人物:
1、使犯罪研究摆脱了神学家和哲学家,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使犯罪研究从犯罪行为研究转向犯罪人,为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3、用实证主义代替了理性思辨的方法,开创了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新阶段。

(八)越轨行为的主要类型
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九)我国刑法揭示的犯罪的法律和社会特征
1、具有社会危害的社会行为;
2、触犯刑法的行为;
3、应当受到刑罚制裁的行为。

(十)我国学者关于我国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新学说和新理论
1、矛盾冲突论。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社会生活中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是我国犯罪的真正原因;
2、社会控制弱化。

社会秩序是社会控制的结果,社会控制弱化会引发高犯罪率;
3、综合动因论。

犯罪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十一)抑制犯罪的途径
1、控制人的主体需要,使之保持在被允许的范围内;
2、提高社会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能力,减少主体需求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3、通过社会制裁,扼杀人类社会中超越自己能力才能满足的主体需要。

(十二)市场经济对犯罪产生的影响
1、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目的的两重性和市场竞争,容易使社会犯罪增长;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社会流动性增强,犯罪的“机会”不断增多;
3、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重视利益和金钱。

金钱成为人们衡量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尺度,导致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盛行,培养了大量社会犯罪行为主体。

(十三)个人生活条件的特征
1、直接性。

人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
2、唯一性。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唯一的;
3、有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但作为个人的直接生活环境仍然十分有限。

(十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与犯罪的关系
1、过分溺爱型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主要问题是亲情过剩,重养轻教,只注意提供无限的物质需要,忽视了精神需求和人格养成。

易使孩子养成自私、骄傲、任性、目空一切的性格。

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易产生逆反心理,实施犯罪行为;
2、简单粗暴型的核心是把孩子视为其私有财产,必须惟命是从,一旦有悖于己,则棍
棒无情。

易引起孩子反叛,轻则形成逆反心理,重则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滑向邪路,甚至引起仇恨报复,导致家庭暴力悲剧。

3、教唆示范型是一些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有意无意给子女以犯罪的示范与暗示,甚至家长本身就是教唆犯。

(十五)与家庭、邻里、社区等社会环境相比。

工作单位的特点
1、人际关系的片面性和可置换性;
2、在工作单位是一种依附于特定职位的正式角色活动,受到较强的约束和限制;
3、人们在工作单位的活动目标,必须服从工作单位的总体目标。

(十六)邻里关系对犯罪的影响
1、邻里矛盾、冲突,能够直接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
2、邻里成员的犯罪活动,可能够通过邻里关系而传染流行;
3、现代城市社区中邻里功能的弱化,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