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复习导学案(一)辨识概括文章中心论点主备人:路炜审核:九年级语文组常见考点1、准确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并且能够解释、概括其主要意思。
3、整体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4、理解文章思路。
5、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安排顺序。
6、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易错点1、辨识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2、正确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
3、议论文语言的品析。
知识结构:一.议论文基本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3.论证方法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二.议论文出题样式及答题方法:1.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2.给议论文加上恰当的标题,一定要理解全文的内容,定题要联系论点,论题。
3.划分部分,按要求概括层意(问句),这要求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论证思路理解才能答得好。
4.找出某种论证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这需要对论证方法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作用时一定要与论点及内容相结合。
5.对论证材料的概括。
6.对散文式的议论文,语言的隐含性强,考查对某些句子的理解或含义。
一定要理出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思路,及写作目的,这样才能化难为易。
7.当要你添加论据时,一定要注意概括性强,字里行间都要有论点的影子为论点服务。
8.某些段落能调换位置A:古今中外B:逻辑、递进、转折、因果9.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
10.遇到其他的主观题要根据要求作答,揣摩作者出题的意图。
11.谈文章的一般步骤:从问题中知其文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文体知识去加以深入理解——理出文章思路、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训练一:找论点例题讲解: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一)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
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
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
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
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200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二)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三)才气•运气•力气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
说没才气,那显然是自谦,说运气好,也不为过,说舍得下力气,则最恰如其分。
二月河的“成功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秘密,可以说是个普遍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三者缺一不可。
才气,誓如薛涛是“扫眉才子”,谢道韫是“咏絮才高”,宋之问有“夺锦才”,真正有才气的人不多,而且很容易就会江郎才尽。
再说运气,张说的诗文《得江山助》,越写越好;苏东坡幸亏贬在湖北黄州,才有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问世;王勃若不是赶上千载难逢的滕王阁盛会,也很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这就是运气。
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是靠力气,名儒董仲舒“三年不窥圆”凭的是力气,李白的磨杵成针,苏秦的悬梁刺股,匡衡的凿壁偷光,大体也是靠的力气活。
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博闻强记,才华横溢。
其实他的成功,也多半是靠的力气,考进清华园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园图书馆”,这拼的是时间和力气。
在西南联大时,恃才傲物的钱钟书曾口出狂言:清华没人配教我读研究生。
但你要听他对外语系几位名教授的评价“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就知道,从本质上说,他最崇尚的仍是力气和才气。
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考大学时,虽然英语和国文成绩极佳,但数学是零分,幸亏招生人员破格录取,要不然,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样走呢。
又要说到鲁迅。
尽管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无人可以比肩,可是没有听人对他的才气有更高的评价,他自己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
有才气的人写文章叫文思泉涌,鲁迅却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
有人来请教“弄文学”的门道,他也老老实实地告诉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说到底就是不要怕用力气,要准备长期用力气。
才气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太多;运气则可遇而不求,所以要常说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力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如果才气、运气、力气俱全,那就等于抽到上上好签,不想成功都不行。
如果只剩下力气了,那也千万别泄气,只要坚持,持之以恒,才气和运气会慢慢长出来,成功女神也会光顾你的。
(四)从积累说起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腥经纶,出口成诗。
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
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
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
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
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
l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
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沭浴到胜利的光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
要着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
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