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城市
随着占据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
城市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有变化。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区分, 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放射状。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 1899年 美英租界再次扩展到33503亩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东省铁路”。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 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二)大连
帝俄占据时期(1898~1904)
“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的出口” 制定城市规划:环状广场几放射性道路形成城市骨架 铁路和港口的位置很突出 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城市基础设
1、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唐山、大同等 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区:北京等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业 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上海、沈阳等 分散在市内建设:19世纪50年代的上海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青岛、无锡、广州等
(五)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化,内地城市则发展缓慢。 同时,沿海城市布局也由
“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2、城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珠江及铁路干线。
中国古代的交通线:
长江、南北大运河
近代的交通线:
东部沿海 长江、珠江 津沪铁路、京广铁路、中东铁路
(四)近代中国城市的工业布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总特征:脆弱性、依赖性、松散性
工业迅速发展与高度集中带动上海发展。 大量外国资本(特别是日本)进入促使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占据了良好的沿江沿河地段。
工厂与百姓住宅混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使得市内外交通负担过重。
工业发展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二)上海的对外交通
1、港口码头空间布局问题严重。
建筑风格较为统一。 不同占据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 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多现代主义色彩。
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镇
商业区在城市平面上处于突出地位;
出现新的居住空间组织形式。
居住分层现象明显。
四、因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一)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 (二)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蚌埠 (三)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
风景区 道路:分三等 该规划主要运用当时国外流行的分区
方法及田园城市理论。
无锡实际的建设量比较少,只在太
湖沿岸建了一批资本家的别墅、私 人园林及道路桥梁;
旧城内拥挤不堪,建筑密度极高;
商业区集中在旧城北街上以及通向
火车站和城北沿着运河的街道上;
道路系统为以旧城厢为中心的环形
施差距很大
俄罗斯风格的建筑
1899年大连城市规划:港口、商贸城市
采用欧洲古典的形式主
义(放射线、对角线、 园形广场的规划手法, 严格功能分区,将城市 分为:行政区、欧罗巴 区和中国人区)。
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时期(1905~1945)
“东北侵略基地” 旧区沿袭原有格局,新扩展区多采用棋盘形 日本风格建筑
上海外滩:
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
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 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 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 博览群”。
2、虚假装饰店面的商业街
圆明园.西洋楼
3、宫殿式与混合式
宫殿式
南京中央博物馆
金陵大学
国民党党史陈列馆
3、宫殿式与混合式
中西合璧混合式
国民党国民民大会堂
商务印书馆
最早吸收中国传 统形式的现代建筑: 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 楼
好地段为德国区; 工商业混杂区为中国区 日本工业区位于运输条件好区域; 工人住宅区在铁路两旁
三、道路系统
不规则方格网道路 与地形、绿化的良好结合 商业与服务设施的沿街布局
四、居住区
德国独立式花园洋房、日式小住宅、方形中国住宅
五、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德国区设施较为全面并标准较高,中国区则较为简陋
六、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
老城区:方格形、窄 租界:方格网、宽 交叉口众多,影响交通。
2、道路主要拓展方向:东西向
3、交通瓶颈之处:白渡桥
4、有轨电车的发展与分布
(四)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租界:
大量西式商业建筑的出现 花园洋房的主要集中地 高层公寓出现
旧城区:
多为院落式低层建筑
老式石库门与新式石库门
津浦铁路通车后带来的繁荣; 辛亥革命之后政治、军事、商业中心增强带来人口集聚; 城市重建之后的大发展
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
铁路造成空间分割,城市分成两部分。
(三)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
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
资本最集中的城பைடு நூலகம்之一;
地理位置:长三角的中心 商业和手工业基础较好;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也使我国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很 多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近代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 租界的出现 洋务运动 二、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 外国人在中国设工厂 一批城市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 租界与对外商埠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三、20世纪20年代前后 中国民族资本发展迅速 四、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以前 国民政府对城市发展所作的推动 日本对东北城市的控制 五、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 西南、西北城市的短暂发展
外国人占据大多数位置良好的仓库、码头。 浦东、浦西码头与工厂布置不协调。 港口与铁路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 航道淤积带来昂贵的运输成本。
2、铁路布置缺乏远景规划。
铁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平交。
铁路影响城市空间的拓展。 缺乏协调统一的编组站。
(三)上海的市内交通
1、老城区与租界两重天。
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较小
一战前后,无锡工业发展迅速,使城市由古典的囿于城内 的椭圆形,迅速突破城墙沿大运河和沪宁铁路伸展。工厂 规模小、数量多,分散经营,导致工厂与居住区混杂,污 染严重,引发了国民政府1929年制定了无锡都市计划。
行政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
田园区
(二)近代城市的基本类型
1、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 类型:1)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青岛等; 2)同时被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占据:上海等; 3)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影响:焦作等; 4)现代化交通的刺激:郑州等。 2、发生局部变化的城市 类型:1)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北京等; 2)资本主义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无锡等; 3)沿江沿海的一些基础较好的城市:重庆等; 4)交通地位下降,走向衰落的城市:扬州等; 5)维持原状、变化较小的城市。
二、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上海租界时间表
上海租界旗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签定 1844年10月 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正式确定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 亩
三、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一)哈尔滨
1896年,作为“铁路附属地”被帝俄占据 1906年,开辟为商埠
“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城市建筑色彩大部分为乳黄色,风格协调统一
日本占领时期的规划与发展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
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 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 的简称,因此亦作“东清铁路”、
第8讲 近代中国的城市
一、近代中国城市的概况
二、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三、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四、因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五、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一、近代中国城市的概况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
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 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 的发展。
总 结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 相继而来,从此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 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通过租界,外国侵略 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在租界内制定法律,设立政府机构、捕房和监狱, 驻扎军队并设立武装组织,建立兵营,停泊军舰。同时,在租界也建有大量 洋行、工厂、仓库、码头。在宗教设施方面,修建许多教堂以及各种教会学 校和慈善机构。租界以外,中国政府管辖地区也在不断扩展。 1853年上海口岸对外贸易总量第一次跃居全国第一,并从此成为亚洲第 一大港。其后,上海工业发展迅猛,对外交通改善,建筑及居住区都体现出 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也走在全国前列。虽 然经济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和殖民性,但上海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在动荡不安 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繁华的面貌,也给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
铁路修建之后出现的城市
在郊区修建的铁路逐渐分割或包围的城市 修建不合理带来混乱的城市 铁路进入旧城区的城市 铁路周边形成新节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