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现状看点及相关上市公司点评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现状看点及相关上市公司点评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现状、看点及相关上市公司点评本文作者:杰文(雪球ID);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发布已获作者授权,旨在行业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目前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生命线是采血浆站,生存空间拼产品分离技术,而公司未来则决胜于转型实力。

国内血液制品市场现状国际血液制品集中度非常高,呈寡头垄断,市场供需较为平衡,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相对独立和封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由政府政策主导,企业相对分散又趋于集中;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和血浆综合利用能力决定。

提取能力:国外大型血液制品企业能从人血中分离出17~20种产品,以凝血因子类为主,人血白蛋白占比相对较小;国内最多能够提取11 种,一般能分离出3-4 种产品,主要还是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产出量很少。

我国与发达国家血液制品品种比较生产能力:目前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年投浆量30000吨左右,主要生产厂家40余家,全球总消耗量约为100 亿美元;国内年投浆量4000吨左右,国内有大约32家血液制品企业,政府对浆站控制严格,实行审批制,但2013年开始有所松动。

消费结构:国内血液制品目前除了人血白蛋白的价格高于国际,其他产品(比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价格都远远低于国际价格。

由于产品结构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医疗水平以及工业水平的差距导致的,未来国内血液制品发展的重点会是在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血液制品使用比较病毒灭活:国外血液制品制剂均通过两步病毒灭活处理;国内血液制品则是一步或两步清除/灭活工艺。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消费量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白蛋白一直供应紧张,未来仍将有年均15%左右的增长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均用量仅为国外的10%,自2004 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目前中小医院尚未普及应用,发展潜力较大;凝血因子类产品的销售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国外40%的市场份额,市场空间还十分广阔。

推动需求的动力包括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看点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在2012-2013年看属于内生性增长,2014-2015年看属于外延式扩张。

实际运营中,因为都是公对公交易而且销售、采购和付款单位高度专业单一,血液制品的业绩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大,看看数额巨大的预收款、应收款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所以某一年的半年报或者年报做比较说明不了问题。

关键还是看血站的建设和产品线的拓展。

1、浆站资源为王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增长属于粗放型,主要靠原料血浆供应。

未来较长时间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将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及血浆综合利用能力决定。

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2012年新单采血浆站的设置和审批出现突破。

国内整体采浆量的提升是趋势,能够顺势而为获取更多浆站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集中垄断趋势国内血液制品政府主导,企业相对分散,但正在集中。

国内从2001年起就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企业,而不断推出的各种行业政策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生产资源不断的向大企业集中,预计也将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目前国内共有3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含1家被收回证书,3家被取缔GMP证书),正常生产的仅20 余家,血浆采集250吨以上的企业仅为6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3、分离技术高低由于各种组分在血浆中的含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企业从血浆中提取的产品数量越多,摊薄在每个产品上的成本就越少。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对于各类血液制品的需求上升,能够充分提取血浆中有效成分的企业,吨血浆的收益会明显高。

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增长粗放型,仍然是靠投浆量推动,血浆资源的增长直接决定了产量、销量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国内的投浆量将达到6000吨左右的水平,届时国内供需矛盾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国内企业竞争的重点将由血浆资源的控制,逐步转向技术的竞争,能够采用新工艺提高血浆利用率或推出新品的企业将会占得先机。

国内血液制品提取和分离的品种数量较国外少。

目前国外大型企业能分离出17~20种产品,凝血因子类占主导地位;而国内最先进的企业只能分离出11种左右,一般的也只有3~6种,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能从血液中提取凝血因子类产品。

凝血因子8国内只有华兰、莱仕、绿十字可生产,凝血因子9国内只有华兰独家可生产,所以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都在比拼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开发。

后续潜力品种分离提取的开发和研发将关系到国内各血液制品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目前重点是仿制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但最终核心也仍然是研发能力和新产品。

4、产业拓展转型可以肯定的说:血液制品作为生物医药分支,未来的前景也必然在现代生物技术上,产业的拓展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传统的血液制品是从人血液中提取血浆蛋白或因子浓缩物,而现在生物制品(包含血液制品)的内涵及外延不断扩大,突破了原来的范畴,涉及到疫苗、基因工程或转基因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领域。

国际血液制品巨头正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和重组,传统血浆浓缩物提取产业基本保持现状,不再巨资投入,而是把更多资源、资金整合到基因工程或转基因药物、疫苗产业以及工程抗体类药物方面。

由于人血白蛋白作为疫苗的培养基成分,需求量也非常大,这也注定了血液制品与疫苗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已经表现的很明显:华兰生物早已经介入了疫苗产业,而天坛生物本身就不仅血液制品而且是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领域的沃森生物收购血液制品企业大安生物,则也印证了产业的相互融合的趋势,但似乎又好象预示着疫苗与血液行业之间的“围城”趋势。

同样,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也在向基因工程或转基因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领域深入,广东双林和第二军医大学共同合作研究历时十年,成功研制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国产固尔苏(国家一类新药)现已通过二期临床。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血液制品产业的拓展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不管如何拓展和融合,必须定位于整个产业(血液制品、疫苗)的高端。

5、前沿新产品①长效凝血因子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目前比较受关注的是长效人凝血因子的研发。

普通人凝血因子在人体类代谢的速度相对较快,因此患者需要每周注射人凝血因子以维持体内因子水平。

而人血白蛋白在人体内代谢相对较慢,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人血白蛋白为载体,将人凝血因子结合在上面,以延长凝血因子的代谢周期,使得病人的注射频率降低,增强病人的依从性。

国外:2012年7月5日,美国Biogen Idec及其合作伙伴瑞典SOBI公司共同宣布启动长效重组凝血因子VIII Fc融合蛋白(rFVIIIFc)及重组凝血因子IX Fc融合蛋白(rFIXFc)的在A/B型血友病患者的两项儿科临床试验。

而Prolor生物科技公司宣布长效凝血因子Factor IIa药物(VIIa-CTP)用于治疗血友病实验鼠大获成功。

国内:空白②重组人血白蛋白各国加大了对重组人血液蛋白的研究,目前已经有重组人血白蛋白、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问世。

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人血蛋白组分,具有成本低、病毒污染几率小、产量不受采浆量限制等优势,技术一旦成熟,将有取代直接从人血中提取血液制品的可能。

我国目前有华北制药、上海莱士等多家企业开展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研发。

人血白蛋白分子结构简单,将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实现用基因重组技术规模化生产的血液制品。

由于技术和政策上的原因,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目前只能做到培养基级,只能做作为疫苗辅料使用,还不能直接在临床使用。

人血白蛋白作为疫苗的培养基成分,需求量也非常大。

全国仅狂犬疫苗一个品种每年需求人血白蛋白就在14 吨左右,目前整个市场对血源白蛋白的年需求量为30-40 吨,预期5 年内市场需求将达到60-80 吨。

随着疫苗企业的扩产以及国家对于疫苗辅料要求的提高,培养基级的人血白蛋白需求还将进一步。

增加。

目前国内仅华北制药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生产线,其厂房和设备均按照FDA 的标准设计、施工和建设,设计产能达到60 吨,预计明年开始贡献收入。

由于临床用人血白蛋白供应本来就很紧张,重组人血白蛋白的出现并不会给临床用血液制品带来实际影响。

③重组人凝血因子国外: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主要是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其”,止血的药品;于1999年首次在美国获得批准上市,在我国2002年获得临床批件。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早已问世,用于血友病患者的治疗;德国拜耳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药物拜科奇(Kogenate)最先获准进入国内市场;2012年我国批准百特公司第三代重组因子产品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ADV ATE(百因止)上市。

国内:从美国归来的康奈尔大学杜福良博士组建了兰诺生物团队回国创业,利用转基因技术兰诺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重组蛋白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国内主要血液制品公司国内主要血液制品公司品种数量、规格、单采血站量比较我国主要血液制品企业及其采浆量预测国内血液制品公司产品分析华兰生物华兰生物是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中产品线最全、综合利用率较高的企业。

目前拥有的产品品种是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中最多的(11个),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公司较大的血浆规模保证了产品较高的毛利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凝血因子9国内只有华兰独家可生产,凝血因子8国内只有华兰、莱仕、绿十字可生产。

其目前拥有有14家采血站,覆盖人口超过1200 万,是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华兰生物较早就介入疫苗领域。

目前公司上市流感、四价流脑和乙肝疫苗,但均属于竞争型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盈利能力不强;但公司在疫苗产品走向国际方面处于领先,已经向WHO 申请流感疫苗的预认证工作,若最终具备向WHO 供应流感疫苗的资格,将有力促进华兰疫苗品牌的提升。

公司创新疫苗等生物药仍在研发早期,需较长时间。

看点:华兰生物血液制品行业龙头,血站危机过后,未来的看点仍然是血站的扩张。

公司地处三线城市,在创新和转型方面平稳、中规中矩,公司转型疫苗似乎不如人意,起码不如天坛生物和相关疫苗公司。

天坛生物公司主要从事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横跨疫苗、血液制品两大领域,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是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唯一一个“国家队”队员。

公司下属成都蓉生采浆能力国内领先,浆站主要分布在四川和山西,质地优良;并且天坛生物背靠中生集团,为我国一类疫苗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血液制品占37.75%,疫苗类占60.83%。

天坛生物共16个单采血浆站,覆盖人口超过1,600 万;公司疫苗产品线丰富,拥有20余个疫苗产品,作为国药集团的控股公司,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承担着国家特种生物制品的储备任务,在我国卫生防疫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坛生物本部以一类疫苗生产为主,麻疹系列疫苗约占本部营业收入的一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