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间艺术
福建厦门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
1662年大
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
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
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
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
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
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
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
取名“乡剧”。
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南音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
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
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
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
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
其著名
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
偶戏三种。
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
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
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