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贵州民间工艺长期处于自发封闭的生产状态,一直不被人重视。

改革开放后,民间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身价日益提高,尤以年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最为商家青睐,被大量收藏或收购。

正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已经有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贵州,收购了大量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

这种并不正常的商业行为使得大量优秀的民间工艺品散落于境内外,其中以民族服饰及刺绣、染绘工艺类的流失最为严重,而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

【关键词】地域性;异化倾向;蜕变与保护
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牙舟陶瓷、萧笛无疑是贵州民间艺术价值最高、表现力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精品。

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严重的冲击着这些民间工艺品。

经济社会中,民间工艺的商品属性进一步增强。

在城市的工艺品店,离开乡土的工艺品被肢解成无数碎片,也背离原初的文化意义,仅仅成为一个可观赏的饰物。

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本与服装浑然一体的银饰、刺绣、编织等已脱离了服装本生,被化整为零,分割成无数的片段,装进镜框,挂在墙上。

贵州地处西部,尽管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弱,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形式
不容乐观。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艺术,认识其价值和地位,对贵州民间工艺的现状和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

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

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

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

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

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苗族的剪纸、刺绣同为一体,只不过使用的材料不同,其风格一致。

从图案的取材来看,丰富多变,有动物、植物、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

形象处理上敢于想象,大胆夸张,其纹样的丰富多变可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如在苗绣中出现的龙的形象就有好多种:龙的头上有牛角,尾部变成花或宽大的金鱼尾,“飞龙”呈现为鸟状,“人龙”、“蜈蚣龙”等。

苗绣还常把花草、动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造型古拙,主题明确。

他们把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或互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在织锦工艺中经常出现的适合纹样一般有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布满花、草或小动物,构图饱满,整体感很强又富于变化,这与现代图案的结构非常相似。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自成一体的艺术语言,贵州民间工艺无论从工艺技巧还是艺术表现来看,都呈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精神。

造型上的质朴、生动,色彩运用的奔放,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加上熟练手工技巧,形成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这不仅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

二、贵州民间工艺的现状
贵州民间工艺正处于由传统进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渡时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想要维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急于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交织和矛盾的状态。

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强力吸引下,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
和承袭者的农民兄弟,他们早已想摆脱贫困,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某一区域的原生态等于某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这常常意味着贫困和困顿。

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物质财富却相对贫乏,他们急于摆脱贫困,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难于顾及保护传统文化艺术。

同时,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也是自己身边潜在的物质财富,因而不惜抛弃。

新一代的农村青年舍弃贫困的农村生活,同时也舍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投入到城市的怀抱。

年轻人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大范围的传统手工技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这种状况还在继续。

目前,年轻姑娘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许多女孩不愿学习织绣已成为普遍现象,刺绣、染织等手工技艺整体呈下滑的趋势。

男性青年更是外出打工的主力军,一些主要由男性传承的雕刻、陶艺、银饰等技艺更是出现断层现象。

虽然传统生活习俗还在延续,在民族地区婚丧嫁娶及节庆活动中,仍然离不开盛装服饰,民族服饰还没有到弃之不穿的程度,也有一些年轻人仍能挑花刺绣,其他手工艺也还在继续进行,但整个传承情况来看已是今非昔比,前景堪忧。

一方面民间文化的原生环境正在加速变化,源头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形态在向社会的流动过程中不断蜕变异化。

整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是在没有引导、无序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传承保护的机制还未建立。

三、传承与发展
1.与旅游经济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工艺最容易与旅游相结合,但有利有弊。

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

一方面,传统民间工艺品在转换为旅游商品时,为了迎合市场,或将优秀的手工业品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或开发一些低水平、低俗化的工艺品。

往往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品种,哪些是经过现代改良的工艺产品。

另一方面,一些民间工艺作品经过提炼加工,注入时尚元素,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有时比纯民间作品更受欢迎。

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似乎并不需要懂得什么是民间的、传统的东西,只觉得好看就行,并不想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再说,纯民间的工艺品因远离时尚,难于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传统民间工艺品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以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何继承与发展创新就要求我们要以变通的方式分别对待:传统的,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忠实于原生形态,不要随意的改动,即是现在所说的静态保护;创新的,应吸取民间美术精华,借鉴其材料、工艺等手法,既保持基本风格,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使之融入当今社会。

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并存,互不矛盾,既有利于保护,也利于传承。

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承袭,强调精神和内涵,一种是商业性的开发,注重形式和美感,两者互为补充调节,是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之一。

2.保持本土文化和多样性
如何保持传统,如何接纳现代,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提倡和维护文化的多样,处理好原生文化与新
时期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

就民间工艺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保存传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可在一定区域内保留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价值、典型的文化场域,保持民风民俗,提倡手工劳动,使传承不被割裂,这样可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时间内维持民间美术传承的稳定,从而优秀的民间工艺得到保存。

3.宏扬民族文化,政府有责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政府扮演作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到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手段和措施,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抢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行动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值得欣喜的是,在2006年5月公布的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518项入选,其中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共140项,贵州就有3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排名全国第二,其中以“丹寨蜡染”、“雷山银饰”、“苗绣”、“水族马尾绣”、“玉屏萧笛”等项目位列其中。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贵州民间工艺品由于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而被大量收购,特别是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越来越少,现在,想看到几十年前或更早时间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品,已经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商业化行为,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的仿制品,影响了民间工艺品的正常流通。

在当前全社会都关注建设的形势下,提高管理者的思
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各级政府重要的一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了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加强政府的导向性,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宏扬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在适当的场所能将贵州丰富的民间艺术聚集一堂,为后人保留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钟涛.苗绣苗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