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信息技术教案【篇一: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全册教案】1-1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章节简介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课程目标1.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3. 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第一章第1节教学内容 1.知识点目标分层2.学习内容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重点(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特征。
(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3)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4.难点理解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5.课时安排:建议2 课时第一章第1节教学过程一、教学情景导入情景一:让学生欣赏以网页、动画、幻灯片等形式的作品,让他们找出这几个作品的共同点。
【突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导入情景二:展示视频:“杨利伟与曹刚川太空连线”。
提问:(1 )这是什么作品?导入情景三:展示一虚拟现实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羽毛球拍 /java3d/wf/battledore.htm导入情景四:播放机器人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机器人.wma ” 导入情景五:展示如何将一视频转换成流媒体,保存在校园网上进行视频点播。
导入情景六:展示多媒体系统的硬件平台的组成设备实物,如:声卡、视频捕捉卡、扫描仪等。
二、教学任务任务一: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非线性。
访问互联网上的多媒体作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非线性。
参考网站:宇风多媒体5d 多媒体 /任务二:上网搜集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工共同完成下列主题。
上网搜集下列主题内容,并摘录下来,整理结果。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2)常用的多媒体工具有哪些?(3)什么是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非线性?举例说明。
(4)多媒体技术有哪些特征?参考网址:/teach/teacher/duomeiti/about/jichu/200103/21020403010310.html任务三:上网查找资料,完成下表。
任务四:上网观看虚拟现实作品,体会虚拟现实的特点,完成下表。
参考网址: /beijing 任务五:上网查阅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最近动向。
任务六:上网查找资料完成下表三、知识讲解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与计算机综合应用的技术,它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主要有如下特征:数字化、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和协同性。
(1) 数字化各种媒体信息处理为数字信息后,计算机就能对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交换、查询和检索。
所以多媒体信息必须是数字信息。
(2)集成性集成性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它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信息媒体的集成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的集成,这些媒体在多任务系统下能够很好地协同工作,有较好的同步关系。
多媒体设备的集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3)多样性多样性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多样性的信息,信息载体也随之多样化。
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包括:磁盘介质、磁光盘介质和光盘介质等物理介质载体,以及人类可以感受的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
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值、文字等单一的信息媒体,而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
另一方面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在处理输入的信息时,不仅仅是简单获取和再现信息,如声像信号的输入与输出,若二者完全一样,那只能称之为记录和重放,从效果上来说并不是很好,如果能根据人的构思、创意,进行交换、组合和加工来处理文字、图形及动画等媒体,就能大大丰富和增强信息的表现力,具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达到更生动、更活泼、更自然的效果。
【篇二: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与初中“word 电子排版”部分和高中“word 文字处理前三节”衔接【本课教学法提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泰山出版社4.建议学时数:非上机时间15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案例背景]我们生活的21世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利用word和wps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和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
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熟悉应用word软件,是时代对于广大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word软件的应用方法。
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大量实践,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发现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结合多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更适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章节是课本第三章第四节计算图文混排部分,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多数学生在初中简单学习过 word,这对于熟练和加深word软件应用有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复述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过程。
2、能说明图片工具栏的作用3、能区别文本框、图像、艺术字与word文档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并能设置其格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通过自己探究问题,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讲述计算机图文混排部分内容如下:a.艺术字的插入:显示绘图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绘图/图片。
方法①: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b. 文本框的插入与修饰本框的插入方法①:插入→文本框→横(竖)排→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文本框的修饰:选定→格式→文本框→选择颜色和线条/选择文本框的环绕方式。
首字下沉设置:选定段落→菜单中格式→首字下沉,在对话框中选择。
c. 图片的插入与设置图片的插入:插入→图片→剪贴画/来自文件→选择路径→选择图片图片格式的设置:选定→格式→图片→选择环绕等(可选图片工具栏)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操作插入图像、文本框、艺术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本节教学对学生来说,对插入对象的格式设置和图文混排来说是一个难点。
(三)、学生分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学生平时上机情况的观察以及课下和学生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的学生的主要情况是:1.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够较好地运用鼠标键盘来进行打字等简单任务。
2. 具备了基本的编辑文档水平。
3. 已具备了初步的小组协作探究能力。
4.不足是由于教育的差距,城区附近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比乡下要好,很多乡下学校初中基本没开信息技术导致差距拉大,不过本节课分组教学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室中开展学生自主活动。
2.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结合教师为本节课专门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随后分组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文档。
3.教学媒体:网络机房(局域网)、internet、校园内部网站、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
媒体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示范,将事先做好的孔子简介向学生展示;呈现过程,将视频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教程向学生呈现;设疑思辨,课件中多出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学习解决问题。
4.主要教学多媒体课件说明(详细见课件)《孔子简介》电子文档是本书网站提供的,本人请教美术音乐老师对其进行了处理完成,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计算机图文混排》课件说明:本课件采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具体内容和结构如下:本课件一级菜单分为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视频演示操作、操作题练习、选择判断题练习、知识扩展、帮助、退出等部分。
教学设计具体是word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方案实践操作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的图文教程。
视频演示操作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的视音频教程,目的是通过本环节学习让学生加深理解本节内容。
操作题练习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等内容的word练习。
本环节是课件嵌入了word,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本节内容。
选择判断题练习是对本节内容整体进行的形成性测评。
知识扩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知识梳理。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1、画出流程图:2、对流程图作简要的说明该符号表示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该符号表示学生的活动该符号表示教师或学生利用媒体进行操作、学习该符号表示教师进行逻辑判断形成性检测合作完成作品[案例描述]1. 教与学的过程描述本课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如下:【篇三:高中信息技术文字处理教案】第一单元文字处理及其应用第一节word的基本操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和启动与关闭。
2.掌握汉字的输入方法,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团队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汉字的输入方法。
2。
窗口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足量的电脑、课件、word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言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文字进行处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