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礼智
闽侯一中:彭敖
整体感知
“四心”
“四端”
“四德”
?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 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 “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 智”境界的潜能。
?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 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 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 “自暴自弃”。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 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 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 “忠义” 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个人对他 人忠诚,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社会发展尽己之力;其 二是,社会要实行正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义利合 一、以义生利地促发展原则。
?
“礼和” 是人际关系、个人秉承传统的礼仪、礼法、
上下有序原则,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合力提升自
己。
? “睿智”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要有智慧,才智, 智谋。一个人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 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向新技术的挑战和创新勇 气、锐气提升综合竞争力,达到智慧和谋略的克敌制胜。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 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 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 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 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 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 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 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 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 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人 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 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 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诚信” 是诚实不欺、诚心诚意,言而有信、遵守
诺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 行不果”,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
? 信念决定胸怀,胸怀影响事业,只有努力使自己成
为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我们才更具备 成功的条件。
? 最后一集诠释仁义礼智信更是上升为三重境界。 ? 第一重: ? 大忠大爱为仁
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成为许多成功人士一生 为之奋斗的行为准则。
? 对“五常”的解释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迁,也 因一代代人追求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仅从山西祁县田 家代代相传的祖训的变更中,即可感受到国家通过这 一理念对国民的期待。最初田家对“仁义礼智信”解 释为: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修齐 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 “信”,这是一个弘扬忠孝、修身治国平天下时期的 要求;而到了民国,革命党人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 信”理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盈为“智”,以义取利为 “信”。解放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的中国,共产 党在号召志士参加革命时,田家人士对于祖训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认为: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 “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 诺千金为“信”,当以诺颜王子、田家子孙为首的革 命志士齐声立下上述誓言的时候,我感动了!“祖国 山河、家国天下”,当以此承载终身的追求时,生命 显得是那么有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令人震撼。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 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 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 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 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 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 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 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借走西口》里面除了故事曲折离奇、令人惊叹 外,几代晋商在与命运抗争中的表现出的坚忍、 奋斗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着我,而剧中“仁义礼 智信”对几代人的教育更让我深有感触。看完这 个故事,我不禁深思,“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应该怎么理解呢? “仁义礼智”最初由孟子提出,并以仁义礼智 为四端:后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 展中,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提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
?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 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遵循“仁义礼智 信”的五常要求,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 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 对个人、企业而言,“仁义礼智信”可以解释为“仁 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仁爱” 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 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对个人而言,仁 是仁爱、宽容之心。热爱工作,用爱心来对待他人, 包容别人。
思考三:
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 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 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 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 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 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 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