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初三中考测试题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故选B.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答案】B【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3.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另称取 14.9 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 28.7 g 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B.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C.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答案】D【解析】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KCl+AgNO3═AgCl↓+KNO3,74.5 143.514.9g 28.7gNaCl+AgNO3═AgCl↓+NaNO3,58.5 143.511.7g 28.7g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1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B、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C、由A知,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
故选D。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A.Fe2O3(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B.CO(CO2)——先通入足量的浓NaOH溶液,后通过浓硫酸C.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烘干D.NaCl(Na2CO3)——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答案】B【解析】除杂的要求①所用试剂只能将杂质除掉,不能把想保留的成分反应掉,②除杂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杂;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是氯化钙过量,引入氯化钙杂质。
选B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B.降低温度,c物质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C.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髙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答案】D【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B. 降低温度,c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C.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能形成75g饱和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髙到t2℃时,ab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在升温时,溶解度变小,析出固体,成为t2℃时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t2℃时c的溶解度比t1℃时a的溶解度小,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选D点睛: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故选D.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7.童童同学将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全部消失,为了避免该废液排放造成污染,他又向废液中加入20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20g,加稀硫酸时所消耗的氧化铜质量是()A.8g B.10g C.12g D.14g【答案】B【分析】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 :从CuSO 4+Fe=FeSO 4+Cu ,可以看出铁转化出铜,这是一个使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而题目明确的说明过滤后的固体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同,这只能说明氧化铜被溶解后,硫酸仍然有剩余,剩余的硫酸继续消耗铁粉,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前一步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利用这一等量关系,计算所加入氧化铜的质量;【详解】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 ,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 2442CuO +H SO CuSO +H O8098160m x y═8098m x= 80=160m yx =9880m y =2m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c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d ,44Fe +CuSO FeSO +Cu 561606464-56=82m a═固体质量增加1602=8m aa =0.1m 2442Fe +H SO FeSO +H 569898100g 14%-80b m ↑⨯═56=9898100g 14%-80b m ⨯b =8-0.7m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0.1m=8-0.7m解得m=10g,答: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10g。
故选B。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
8.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答案】C【解析】A、在温度为t1℃时,图中乙物质曲线处于甲物质曲线上方,说明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A没指明温度,错误;B、曲线图显示,在温度为t2℃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