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孩子为什么要学美术
——谈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儿童美术逐渐受到社会以及家长们的重视,美术培训机构也遍地开花。

那么什么是美术教育?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就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是以美术为基础的专业教育。

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不仅传授艺术技能,还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提升审美水平、锻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趣味高尚的人。

美术教育还能对那些不从事美术职业的人发挥作用,这种认识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主流观点。

下面我通过近几年我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孩子们的观察,谈几点我的想法。

第一、艺术可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儿童认识世界是从触觉开始的,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告诉他水杯很热,他对热没有概念,这个时候你让他触碰一下,他会非常敏感的把手缩回来。

Lawrence在两岁多的时候,家里饮水机接开水的按钮因为是红色,他总是想去按一下,我告诉他很烫,他总是不听,有一次我把他的手放在下面轻轻按了一下出了几滴热水,他迅速地缩回来,从此再也不碰了,并且还会告诉别人“烫、烫、烫”。

艺术作品就是表现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的感知,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感知外在世界,然后把感知到的记录下来。

在尚书艺坊的感知课程里就是通过让孩子去体验而去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时作品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状,但是通过颜色、线条等的画面让你体会这是什么“味道”的作品,作品是硬的还是软的。

我们看一下这几张图片,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表现的:
这几张图分别是酸、甜、辣与热的表现,抛开具体的形象,是否可以从画面中体现表现的内容呢?这种体会是不是会很深刻呢?
第二、艺术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天生充满了想象力,后天的教育很容易就剪断孩子想象的翅膀,而泯然众人。

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那么事实确是比标准答案要丰富得多,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呢?有的家长说要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考试就考不好,考不好老师就会叫家长,这或许是一个理由,考试好和孩子一生的成长到底什么重要呢?一次考试只是代表一个阶段的知识的积累,而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将会为他一生的答卷贡献力量!
在艺术课上我们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把太阳画成方的,你可以把天空画成红色的,你也可以把人画成三头六臂,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丰富你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说孩子的想象力不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因为孩子天生充满了想象力,后天的经验慢慢的会把这种想象力扼杀掉。

会不会有一天孩子拿着画的一张方形的太阳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会说:你看看,太阳怎么会是方的呢,应该是圆形的。

孩子这时就会很沮丧,认为自己错了,太阳应该是圆的,从此太阳是圆的就成了标准答案。

可是早在1933年在美国的西海岸就有位学者拍下了方形的太阳,因为大气折射的缘故而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

我们就凭借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这种想象力给毁掉了,从此让他的世界少了一种可能。

第三、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原动力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前面已经说过艺术对于想象力的影响,那什么是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呢?就是大脑在思维状态时呈现的一种扩散性的状态,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是聚合型思维。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铅笔、橡皮、作业本、书包,铅笔盒是文具,这就是聚合性思维,那么反过来文具是铅笔、橡皮、书包、铅笔盒等就是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的学科教育里面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允许孩子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那就很难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那么我们在美术教育中,每一个主题都有不同的表达,每一处风景在不同人的笔下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思维的养成就比较有利。

在绘画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大胆的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去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呈现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从中找到自我,从而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信。

在尚书艺坊的线描课里面第一节课就是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形象,画出尽可能多形式的线,还有方形、圆形的联想训练,每个人都会有奇奇怪怪的发现。

第四、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的训练离不开视觉的训练,观察能力的练习,对于观察能力的练习,写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写生,各有不同。

对于孩子来说,去户外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风景写生是非常好的选择。

我们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会组织户外的写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中,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选择、
概括是一种考验,很多的孩子走出去不知道画什么,或者是什么都想画,可纸张有限,怎么办呢?我们古人的山水画给了我提示,古人好像没有对景写生,都是游历完名山大川,回到书斋凭印象去画,那么我们就会让孩子观察之后,闭上眼睛想一下,什么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你记住了什么,你就把它画下来,在画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自己,这样就完成了观察与提炼的过程。

孩子通过观察提炼有的想到了一棵树,有的是一块石头,还有的是一朵花,各自都有不同的视角。

有的表现丰富的色彩,有的是形状,还有的是表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性情也会在画面中有所体现。

总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性格塑造、人格健全培养、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国家教委对中国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五个维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老师对五个维度用奥运五环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他说: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东西;上面三环中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也会涉及的。

比如历史学科也有文化理解,语文、音乐都会涉及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是所有学科都要考虑的。

但是各个学科的角度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针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也是美术学科比较擅长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更是美术学科之所擅。

因此,前面两个是基本素养,后面三个是衍生的素养,这五个素养共同基于的就是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是美术学科的基础,所有美术学科的学习都和视觉有关,即美术学科解决了眼睛看到的一切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这扇窗,让更多美好的东西进来丰富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让心灵得以释放,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美好的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