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改革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二、市场转型论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三、社会中间层
一、改革前中国社会的 阶级阶层结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
放,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可以分为两个 历史时期 从1949年到1956年底,这一时期大体上 涵盖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三大改造” 时期 从1957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在这一时期, 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过去的阶级分层转变为身份分层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主要概念
1.
社会不平等 2. 阶级与阶层 (1)阶级 (2)阶层
3.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
1.
不平等的观察维度 2. 研究的主要论题 3. 常用的基本概念 4. 社会分层的测量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功能论范式
二、冲突论范式
三、交换论范式
四、小结
一、功能论范式
功能论学者中对社会分层原因最早作出
解释的当属迪尔凯姆 沃纳的功能主义思想反映在他对社会分 层原因的认识方面 戴维斯和摩尔的理论 帕森斯的理论
二、冲突论范式
1.
马克思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特点是 两大阶级的冲突。 2. 达伦多夫的理论 社会分层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任何社会 中都存在着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对 个人或群体强制地实施奖惩是必要的。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 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1.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
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 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以是原 地升降。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 的横向流动。它大多都是地区间的流动,也 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 的流动。
2.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
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 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子辈的 职业与父辈的职业的异同来进行考察。
3. 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
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变 动。 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 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 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 是结构性的流动。
林南(1996)以天津市大邱庄为例,考
察了传统的社会文化力量——家庭网络 对市场转型的影响。 魏昂德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理解干部权 力在市场化过程得以延续的现象,提出 了“政府即厂商”的观点。 国内学者也从市场转型的制度性特征的 角度考察了市场转型过程的中精英转变 问题。
3. 市场转型论的修正
三、交换论范式
在人类学者弗雷泽和列维· 斯特劳斯的有关
研究中都可以发现有关的论述,布劳和爱 默森则是对这一范式最有影响的人物。 布劳认为,在交换中人们总是力求避免用 价值高的报酬作为回报形式,但在条件限 定的基础上有时也不得不这么做。 爱默森对交换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在研究 中引入了网络分析。
中国当时正处于局部的市场改革时期,再
分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拥有 再分配权力的干部从再分配体制和市场同 时获得经济回报。 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干部收入上升的事实, 与市场转型论没有冲突。
4. 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中国
社会分层状况进行了研究。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比较有影响并 基本达成一致的是陆学艺的观点,他认为当 前中国有十大社会阶层。
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 种职业的转变。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从个人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
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广义的社会 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即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 会地位的现象。
三、社会中间层
1.
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 2. 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3. 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1. 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
中产阶级是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 直观地看,中产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 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中间阶层, 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 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 平。
第9章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9.1 9.2 9.3 9.4 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主要概念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分层”原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波普诺, 1999):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 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 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 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 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 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2. 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一般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
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 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
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3. 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规定,中国中间阶层
构成呈现出自己的特征。 张宛丽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特征大致归纳为两 方面。 肖文涛认为,中国新兴的中间阶层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逐渐显现出许多新的 特征。
2. 市场转型论引发的争议
最早对市场转型论提出质疑的是罗纳—塔斯 边燕杰和罗根通过对1978年到1993年天津市
的改革进程和人们收入变化的研究提出了权 力维续论的观点。 白威廉和麦谊生则提出,在向市场经济转型 的过程中,出现了政治市场,注重经济、政 治二元市场的结构和互动规则,是解开市场 转型论争论的关键。
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单位所有 制性质决定着人们从工作组织中的获益情况, 单位行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社会化单元, 也同样承担着向下一代提供社会地位资源的 功能。
3. 个人自身因素
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和竞争机制,教育
作为个人能力的基础,重要性逐渐凸现,政 治表现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几乎在一夜之间 成为了一个“文凭社会”。
四、小结
功能论、冲突论和交换论各自从自身
立足理论的角度对社会分层研究提供 了各种分析渠道。 功能论视角使人们看到了由于社会分 层的正面功效而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状 态,这其中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 背景是重要的分析因素。
交换论视角强调的是交换和不平衡的社
会关系在分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冲突论视角则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的常 态,由此,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 冲突需求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出现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 功能论、冲突论以及交换论各自理论都 存在一个结构与能动作用、微观分析与 宏观分析的分离的二元对立的困境。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1.
制度因素 2. 社会组织因素 3. 个人自身因素
1. 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
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素 阶级出身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 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素
2. 社会组织因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
二、市场转型论与中国的 社会分层
1.
市场转型论 2. 市场转型论引发的争议 3. 市场转型论的修正 4. 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1. 市场转型论
1989年,倪志伟在《市场转型论:国家社会
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过渡》的论文中提出 了市场转型论。 在市场机制逐步代替再分配机制过程中,社 会权力结构将发生变革,进而导致社会阶层 结构的重组。 市场转型论由三个理论命题构成:市场权力 命题、市场刺激命题和市场机会命题。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
一种途径。 开放社会的特点是依赖自致性身份地位的程度 大大超过封闭社会,而封闭社会更依赖于先赋 性身份地位。 社会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流动 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第二,社会流动 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第三,社 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