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分层(上)
第六章(上)
教育与社会分层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社会分层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
理解社会不平等的各种理论视角 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相关研究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二、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三、国外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五、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六、教育与社会分层
第四,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在私有化社会中,各个基本 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经常 具有敌对性一面,因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 形式。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五,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 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私有制的铲除,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 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是社会的理想。 人们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始终是有人治人,有人治于 人;有人富可敌国,有人贫无立锥;有人学富五车, 有人目不识丁;有人倍受尊敬,有人遍遭白眼。也 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被分为尊卑贵贱、三 六九等。 与此同时,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我们也看惯了许 许多多的个人、家族或社会集团兴衰成败、沉浮起 落的种种情状:昔日王侯,今成黎民;旧时农奴, 今为主人;前年还在贫民窟,今天则搬进别墅区。
3、庄园制度(estate system)或封建等级制度:佃农必须向贵族 租赁土地耕作,以换取军事保护以及其他服务。一个人的社会地 位取决与他的家庭出身,每一个主要的社会阶层(等级)都拥有 某些世袭的权利和特权。这种分层体系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与 种姓制度不同的是,等级体系允许通过通婚和个人成就在社会地 位序列中进行一些变动,平民可以成为贵族等。但在多数情况之 下,世袭的地位终生不变。
Do these statistics tell a different story?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生还者研究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在北大西洋沉船。“优先 救助妇女和儿童”的社会规范被强调。最后,71%的 妇女儿童被救,而男乘客只有20%得以生还。 泰坦尼克上实践的社会规范: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 儿童优先。
Titanic Survival Rates
Male survival rate: 20% Female/children survival rate: 71% 1st Class Women/Children Men Total dead 93% 31% 60% 130 2nd Class 81% 10% 42% 166 3rd Class 47% 14% 25% 536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 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 程与现象。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 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者遗传机制方面 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肤色等。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 成员在社会境况上的差异,例如职业类别、收入多 寡等。
任何社会中“名、利、权”都是既有价值而且稀缺的,因此在 各个社会领域中,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社会分层 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以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同 时三者又是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2.1 经济地位——财富与收入
帕雷托的政治社会系统模型
自然差别
精英
社 会 差 别
非精英
执 政
非 执 政
A(执政精英)
C(执政庸才)
B(非执政精英)
D(芸芸众生)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
阶级决定 因素 马克思阶 社会差别 级理论 基本观点 稳定的不平等:阶级 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 平等,个别成员的社 会流动不足以在整体 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 局。 暂时性不平等:个人 天赋能力是社会流动 的动力,流动可以改 变阶级格局,变稳定 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 平等 阶级壁垒 个人努力难以弥 补竞争起点上的 差距,各阶级间 业已存在的壁垒 构成了它们相互 流动的障碍。 个人能力可以缩 小乃至弥合竞争 起点上的差距, 精英循环足以打 破阶级壁垒。 冲突的根源 阶级之间关系 的对立性
二、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身份制——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
期开始的由严格的户籍制度、单位制 度、干部工人区分的档案制度、干部 级别制度等构成的身份制度。该制度 将户口、家庭出身、参加工作时间、 级别、工作单位所有制等等作为社会 屏蔽的基本指标,对于社会群体进行 区分。
身份制的解体
中国自1979年奉行改革开放政 策以后,身份制开始出现了解 体的迹象,身份分层的地位下 降,经济分层的地位上升
2.2 政治地位——权力
权力: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地位根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权力分 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现代社会的合法权力来源并非所有权,而是科层组织管理部门 中的各种管理职位。
权力有可能不随财富而存在,然而,权力又可有助于获取财富。
阶级制度
阶级:一个由分享共同经济资源的人们所组 成的大型的社会团体。 财富所有权以及职业是形成阶级差异的主要 基础。
阶级与其他分层形式的区别(吉登斯)
与其他类型的分层不同,阶级并非由法律或宗教信条确定。成 员资格不以法律或习俗所确定的世袭地位为基础。 阶级制度比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更具流动性,而且阶级之间的 界限从来没有明确的划分。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而不像其他类型 的分层制度,在出生的时候已“注定”。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在其他 类型的分层制度中,非经济因素一般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其他类型分层,不平等性基本表现为自耕农和地主、奴隶和 主人或种姓高的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相反,阶级差别存 在的一个主要基础在于工作条件和报酬的不平等。
精英理论 自然差别
精英循环的通 路不畅
4.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 成员处于不同等级、层次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用的;因 为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就必须把成员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发挥不同的功能。 • 帕森斯主张以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认为职业是阶层划 分最重要的标准。帕森斯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都是依赖 于职业的,职业的等级代表各个人的成就,从事不同的职业, 就处于不同的阶层。功能重要、人才稀缺的职位,其奖赏和 地位就高。 • 美国社会学家通过调查把美国的一百多种职业按照声望高低 排列出名次。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特莱曼在1977年发表的《从 比较的观点看社会声望》一文中,对美国的73种职业打出等 级分。
2.3 社会地位——声望
声望: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声望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 定到否定构成的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是指人们在这一阶 梯中所处的位置。 表现形式:公众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
获得方式:职业、善良、慷慨、勇敢、有创造性或有智慧等。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度 等级制度 阶级制度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1、奴隶制度(slavery):个人以及团体社会不平等 法制化的一个极端的分层制度。
2、种姓制度(castes):一套由宗教主导,是世袭 传承不变的阶级体系。个人纯粹根据种族、宗教或 其他天赋特性被永远固定在一个社会地位上。例如 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士),刹帝利(武 士),吠舍(商人和农民),贱民(不可接触者, 为统治种姓服务的)。印度教认为他们可以指望通 过再生在来世提高自己的种姓,但在今生则必须接 受自己的命运。
三、社会分层的理论
卡尔·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斯·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 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 的关系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 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变迁特点
农民开始突破了户籍身份的限制
“官本位制”有所变化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 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人们通过后 天努力获得的文凭、学历、技术证书等 作为社会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
身份制变迁激发的社会矛盾
1、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为扩大。
以受教育为例,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 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农业从 业人员最低;2000年,全国3/4以上的文盲、半文 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另有数据表明,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 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 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 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数字,约为3.5 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 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 9.58%,城市则为42.09%。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基本覆盖全国农村 居民。
2、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 尤其是流动人口中的白领层、中 上层提出了明确的权利要求。
3、残存的户籍身份利益所引发的 矛盾有所激化 。
事件:一妇女在长沙公 交车上摔倒后死亡,法 院一审判赔20余万,二 审判赔8万
改判原因:死者为 农业户口,应参照农村 居民标准,而一审是按 照城市居民标准核算的
第二,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首 先,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出现为前 提;其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 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