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预设”和“生成”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是指学生三维目标的形成过程。

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面对挑战,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有效处理教材、主动走进学生、积极开发资源,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选择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尊重学生,为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予他的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我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我会全程参与和关注,而不是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
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同学们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

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

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和研讨,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

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了。

二、精心预设,为生成创造可能凡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不同于教学内容。

但在教师的思想深处,认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就是等值的。

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

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教师备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只是如何“教教材”。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
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借助老师为他们提供好的等分成8份的圆来动手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预设学生推导转化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整个圆(也就是8份全用)、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再或者只用其中一份;此外学生可以用该的人以一种情况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但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要求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展示,在学生小组探究前,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圆等分后其中的一份——近似的小三角形进行了深入地认识,找到了它的各部分与圆之间的关系。

然后
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等分成8份的圆进行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迪,推导的方法各不相同,还有的小组尝试着用两三种方法来转化图形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四、放弃预设,选择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

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校:合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