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

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

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为基础。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

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

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

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

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

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

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
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

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

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