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迈克尔· 波特




迈克尔· 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 学商学院教授,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公司和政 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 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 著名的三部曲: 《竞争战略》1980年(提出了获取竞争优 势的三种战略) 《竞争优势》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提出了“钻石 理论”) 研究逻辑: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 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 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 迈克尔· 波特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与国家竞争优势
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 上都大不相同,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 的选择和搭配上。

国内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
机遇和政府作用


机遇是指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资成 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导致石油成本的飚升), 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性 需求、战争等。 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发展的正常进 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丧失, 落后国家的公司可利用新机会获得竞争优势。
2013-9-14
• 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得到更有效使用,各 国的消费量也没有减少。
• 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生产技术、 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国家,也 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2013-9-14
基本假设
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模型中的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 争,而是垄断竞争
规模经济理论
保罗·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
纽约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 庭,毕业于纽约肯尼迪高中、耶鲁 大学、麻省理工 1979年一夜成名 1982年任政府经济顾问团国际 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短暂的政客 生涯 1992年支持克林顿竞选 主要贡献: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理 论分析框架、战略性保护贸易理论、 货币(汇率)理论 1991年获克拉克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竞争 优势有重要影响。
原因
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 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 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 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 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 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的)。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 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 集中、信息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 果,建立起强大的产业簇群。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假说
•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尔 (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 《论贸易和转变》 提出的。 •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 品贸易发展。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喜爱偏好、收入水平 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化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
总成本:
企业利润最大化短期均衡 整理上式得: 边际成本: βW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利润为零即:TR=TC TR=Pixi TC=WLi=W(α+βxi) 整理得:
PP-ZZ模型
dε/dc<0,P/W与c是正相关的,PP曲线的斜率为正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 开放市场后,两国生产者面临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 。企业有可能通过增加产量形成规模经济,使平均成本下 降。如果美国先行一步,将轿车生产扩大至200万辆,成 本和价格随之降到每辆1.5万美元,就有可能占领日本市 场。

基本观点 :

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基础之上 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 品 之间 一国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 度
二、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Qw
CC1
300 270
PA
C1A AA
Import S E
200
Export
所作的需求反应。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花费 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收入的变动

es>1 0< es <1 es <0
富有弹性 缺乏弹性 负弹性
高档物品(奢侈品) 生活必需品 低档品(劣等品)
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
家庭总支出
林德尔认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

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 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 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 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 创新能力。
一、“钻石”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基本因素:要素条件, 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 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 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四组因素 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 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
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贡献:
1.很好的提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释 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更贴近实际。

不足:
1.年轻的理论,并不完善 2.完全归因于需求偏好相似的贸易,有失偏颇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 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 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 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哈佛商学院浓厚的管理学传统。以往理论主要 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认为一国只要遵循比较成 本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利,各国利益是一致 的,强调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波特认为各国、 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完全竞争下各国应致 力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获取更多利益,从管 理学角度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
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ZZ曲线斜率为负
PP-ZZ模型
由于Lci=xi,所以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企业数或 产品种类等于总劳动除以企业的劳动投入: 右式分子分母同除以L,得:
2013-9-14
结论
1、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 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 成本和产品价格 2、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 但消费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 的增加提高了福利
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的分类

初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臵、非技
术工人、资金等。

高级生产要素: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才和科研机构等。

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高级要素对 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初 级生产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 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 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 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 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 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 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 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 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 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 在市场被瓜分的情况下,日本生产轿车的成本被抬高 ,没有必要继续生产轿车与美国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只 是把美国轿车赶出日本市场,回到没有贸易状态。一国资 源总是有限的,美国不可能同时生产所有产品。日本将资 源转移到卡车生产上,将产量扩大至200万辆,并以每辆 1.5万美元的低价向美国出口。由此形成两国的分工生产 和汽车的双向贸易。
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
(1)老练挑剔的买主可促进产品高标准的 建立。 买方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公司感到买 方压力,促使其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 务。 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 作开发新产品。


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文化上 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 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 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 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 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相反,买方要求越低, 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服务提高得越 慢。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 的重要途径。
PC
X
100 E 70 AC
C
M
P*
0
80 100
200
280 3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