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
“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
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
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
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
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
2)谐音禁忌。
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
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
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
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
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
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
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
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
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
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
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
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
”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down on their luck. “他们生活有些困难。
”现代社会崇尚健美,对“老”和“胖”也就越来越忌讳。
这种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也体了中英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