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禁忌语对比例谈

英汉禁忌语对比例谈

英汉禁忌语对比例谈张慧(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266510)[摘 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禁忌语,虽然语用功能是相似的,但英汉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对英汉禁忌语进行了分类对比,并浅析意义。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功能;分类;对比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taboo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lthough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similar,the expression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text make a contrast of taboo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a lot of examples,and analyze the meaning.Key words: taboo words; pragmatic functions; classify; contrast一、禁忌语的概念解释“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这个词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禁忌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的。

指的是大家一致认为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尤其在公共场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话,也就是应该禁止使用的语言。

二、英汉禁忌语相似的范围及语用功能英语和汉语禁忌的范围大致相同,在讲究礼貌的场合,都忌讳直接谈论性、排泄、死亡等。

禁忌语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孤独、离散、死亡的戒备心理,对罪恶、假丑、污秽之类的反感,以及能消灾祛病、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禁忌语具有导向调节和传递等积极功能。

禁忌语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之中。

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论进行导向,并通过语言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禁忌语的调节功能,是利用语言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护人的安全,维护公共秩序。

禁忌语的传递功能,是指言语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禁忌语得以传递的心理原因。

禁忌语在具有以上积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消极功能,即它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

禁忌语存在于任何国家和社会,具有客观性。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又有不同的禁忌表达方式,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语言禁忌这一事实说明了人类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

同时,如果需要,人们也会随时准备突破禁忌,向权威挑战,使用禁忌语。

三、英汉禁忌语分类对比1.因“神圣”“敬畏”而产生的禁忌语。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一般都不随便提到神灵,否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1)宗教禁忌语。

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对有关神灵的语言God,devil,Christ等,除了在严肃认真的谈话以外,不可以随便说出口,否则会被认为亵渎神灵,使说话人受到谴责。

而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How would our Lord have been if Peter had rescued him in the Garden?”(E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129页)“our Lord”在这里指的是“Jesus Christ”,即耶稣。

在汉语中,即便谈到魔鬼也多直言不讳,如:“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关于骂人的话,英语中的辱骂语都与宗教有关,比如:“Oh,God dammed”,“For Christ’s sake!”而汉语与宗教有关的固定的咒骂的话似乎很少,而大多与动物特别是与狗有关。

例如:“狗东西”、“狼心狗肺”等。

(2)迷信禁忌语。

人类社会在最初阶段,由于社会文明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很难战胜大自然的各种灾难和疾病,于是认为这些灾难和疾病,都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或魔鬼缠身,是因为他们做了对不起上天的事。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上天神鬼都有所避讳,不敢随便乱说,一提起这些字眼便毕恭毕敬。

中国是一个敬拜神灵的国家,因为过去的人们认为人的生命吉凶操在神的手中,越多拜神越多得福,也就有了对神的禁忌,尤其忌讳提及神的名称。

例如:谁知凤姐之女大姐儿病了,正乱着请大夫诊脉。

大夫说:“替太太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症。

”……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二十一回,146页)“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就是怕冒犯了“痘神娘娘”不说“出痘”说“发热”。

西方也有迷信,虽然源自往昔的想法和习惯,在科技先进的社会里依然盛行。

比如主凶的“数字13”,“星期五”,等,解厄的“往背后撒盐”,“轻敲门板或木头”等。

但除了数字13,星期五等,反映在语言中的不如汉语常见。

而且相比而言,汉语中迷信避凶求吉的范围更广更复杂。

不仅涉及语义词形,而且涉及语音。

比如数字“4”,因发音似“死”而成为禁忌语。

(3)礼教文化禁忌语。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封建礼教传统的国家,讲究“君臣上下”。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它字的一种制度。

避君王的名字称为“国讳”或“公讳”,避家族长辈的名字称为“家讳”。

比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436页)“人风”实际上是指“民风”,这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为“人”。

清灭亡之后,中国不再避国讳,但我们取名时还是会尽量避开父母长辈的名,无论是相同字还是同音字。

比如:“‘王家云’这名字后来又受到非议,主要来自族中老人,说没有避讳。

曾祖父名‘多云’,重孙叫‘家云’,曾祖父与玄孙怎么可以叫同一个名字呢?”(王家荣,《平民笔记之1966》,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1页) 而在英语国家,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不犯忌,而是亲昵的表现。

由于没有强烈的宗族血缘意识,没有森严的等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长辈和晚辈之间直呼其名的现象也很常见,关系密~~~~~~~~~~~~~~~~~~~~~~~~~~~~~~~~~~~~~~~~~~~~~~~~~~~~~~~~~~~~~~~~~~~~~~~~~~~~~~~~~~~~~~~~~~~~~~~~~~~~~~~~~~~~~~~~~~~~~~~对中国传统史学造成极大危害。

陈寿的《三国志》及曹魏而传吴蜀,为曹操立《武帝纪》除了表明曹魏为正的目的之外,汉隐含着为汉魏禅代争辩的动机,汉魏禅代的合理性,又为魏晋禅代提供历史依据,这也是西晋统治者对史学家撰史书的要求。

陈寿生活在西晋,能摆脱这种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吗?所以,陈寿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以魏为正统写《三国志》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陈寿《三国志》的个案分析,我们亦可从中得到关于史书评论的正确态度:即我们应该把史书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不能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1]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P10-23.[2]欧阳修.正统论下(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一六)[M].[3][14][15][17][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新史学·论正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53-258.[4]宋德金.正统观与金代文化[J].历史研究,1990(1),P70-71.[5][12]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M].中华书局,1994.[6][8]晋书(卷82)[M].中华书局.[7][10][13][16]四库全书总目卷45三国志[M].中华书局,P403.[9]晋书(卷166)[M].中华书局.[11]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作者简介:张俊杰,男,河南平顶山市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5级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3-24切的学生可直呼老师的名字,同事也通常以名相称,这些在我国的习惯中都被认为是没教养的表现。

2.因“危险”“不洁”而产生的禁忌语。

(1)种族禁忌语。

在英语中,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方面,这一现象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备受歧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黑人的地位有所提高,那些过去用来咒骂侮辱黑人的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变为禁忌语。

例如:“…She was behind time,an’ around the Puget sound ports we worked like niggers,storing cargo---mixed freight, if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Jack London:Martin Ede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50页)句中nigger是白人对黑人的侮辱性称呼,其他比如niggra、niggruh、Negro均带有轻蔑性而成为禁忌语。

现在人们称黑人为blacks或colored people。

中国人虽然都是黄种人,但由于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存在民族禁忌语。

例如,过去汉人一直以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匈奴,把他们视为劣等民族。

就连班固也在他写的《汉书》中形容匈奴:贪而厚利,人面兽心。

而这样的言词如今已成为禁忌语了。

(2)身体、性禁忌语。

有关“性”方面的禁忌,在英国有很长的历史。

从维多利亚时期开始,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书籍被列为禁书。

到十九世纪中叶,对“性”的抑制,甚至在制定法律上也受到影响。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争和“道德的松弛”,这方面的限制才有所放松。

而在中国,由于封建道德文化的影响,即使现在这方面的语言禁忌也很严重。

在很多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

例如:Now as she ran up the steps toward Sonny a tremendous flash of desire went through her body…They leaned against each other,out of breath. (Mario Puzo,“the Godfathe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7-28页)在这一大段的性爱描写中出现了以下禁忌语或禁忌语的委婉表达“Buttock”,“pole of muscle”,“turgid flesh”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