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机制

最新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机制


▪ 3.三产不足。
▪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生产的 社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性质的服务业普遍 存在;地区之间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关系 民生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不足。
▪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 较大差别是很正常的,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国情的制约。
▪ (三)结构调整的目标
▪ 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 求的平衡,保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减少和避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剧烈波动,实 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满足日益增长 的社会需求;
▪ 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地区和企 业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工业竞争 力。改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结调整的任务和机 制
要点
▪ 一.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 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任务 ▪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重要关系 ▪ 五.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 六.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
▪ 我国所有结构改革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比重 问题,国有经济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但不 是全面推进私有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既 包括国有经济,也保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 济的调整主要一是进一步收缩在一般仅在性 领域的范围,二是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 向民营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 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 服务业、商品批发和现代物流业、国防科技 工业等领域。
▪ 198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从19%上升 到46%,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从18%上升 到43%,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因为人 口的集聚是第三产业实现其规模效应的 基础,这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城 市第三产业比重高的主要原因。
▪ 受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限制,第一产业仍将保 持4%左右的低速增长,其比重将下降到10% 以下,提高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没有 很大的空间。农业结构调整的必须走规模化 道路,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只有减少农民,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 产业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富裕 农民。
▪ 2.二产不强
▪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客 观经济规律。民营资本进入资本与资源密集 型行业的前提不应当指望国家降低这些行业 的市场准入门槛,而应当积极推进民营经济 的转型,以适应这些行业生产集中化的发展 趋势。因此可以说所有制结构调整是双向的, 既包含国有经济的的调整,也包括民营经济 生产关系的调整。
▪ 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要素配 置效率是结构调整。用效率高的、有竞争力 的企业和产品替代落后企业和产品,推进产 业升级,在石油化工、新材料、大型成套装 备制造、智能机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仪器 仪表、关键电子元器件和通信设备、精细化 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缩小与工业发达 国家的差距。
▪ 要加快对资产存量的调整,限制并逐步淘汰 不具有规模效应,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在加 工组装型工业领域,要推进专业化分工,通 过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龙头核心企业以研 发、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导,众 多专业化的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通过专 业化分工,实现加工组装型产业的规模效益。
▪ 二是在资本多元化、社会化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必 须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信任不具有血缘和裙带关系的外聘的专业经营管理 人才,通过委托代理制,以克服家族治理资本社会 化大型企业的局限。
▪ 三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得同时,必须承担与现代社 会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兼顾外部的经济性, 按照环保标准治理污染,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不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
▪ 1.一产不稳。
▪ 一产不稳主要表现在基本农田面积不稳定;农业基 础设施不完善;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积极性不稳 定,粮食生产不稳定;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 力不强。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第一产业中的采掘业受资源禀赋限制,难以满足国 内生产建设的需求,对从国际市场进口资源性产品 的依存度高。
▪ 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总量大,但工业附加值低,全 国平均只有26.5%,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原材料 等物化劳动比例过高;技术密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低,并缺乏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在国 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本密 集型产业生产力布局过于分散,市场集中度低;加 工组装型制造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 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必须适应 这些行业规模经济和技术经济标准的要求。
▪ 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在生产 关系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家族独资形态 转向资本多元化和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单 个私人资本不足的矛盾,以适应资本和资源 密集型产业由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 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客观要求。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 方向。
▪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 业配置的比例关系,是前期固定资产投资的 结果。是过去劳动对现在劳动的支配。
▪ (二)产业结构的作用 ▪ 决定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 决定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 ▪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率; ▪ 关系到国家及企业的竞争力; ▪ 决定和影响着贸易条件、进出口结构和效益。
▪ 首先是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 的高低决定第三产业的规模,因为只有在第 一、二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价高的情况下,在 第一、二产业就业的人口及其家庭才有更高 的支付能力区购买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与 此同时,政府材有更强的财政支出能力扩大 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 取决于城市化程度。
▪ 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46.8:42.6。 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 三产不足。三次产业调整的方向和任务是保 持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第二产业生产 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强第二产业,主 要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 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 (四)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和调整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