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复习一、理解名词解释通货: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包括个人、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

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

M1 狭义货币准货币: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QM 广义货币本位币(主币):指一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一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一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即赤字方通过发行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方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方提供资金。

间接融资:是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的资金融资活动。

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保持不变时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随其变动发生相应变化。

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所规定的利率。

该利率对所用的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例如,银行公会和银行协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规所确定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的利率。

基准汇率:是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币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币兑换非主要货币的其他外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直接标价法:是按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来表示的汇率,也称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按一定数量的本币单位为基准,计算应付多少外币来表示汇率,也称应收标价法。

资本市场:以期限一年期一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交易活动的场所,也称长期资金市场。

货币市场:以期限一年期一下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开放式基金:(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在外的资金份额数是可以变动的,投资者人可以依基金的净值情况随时向基金公司申购或要求赎回基金份额。

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发行在外的份额数是固定的。

公募发行:是指向广泛的非特定多投资者发行证劵的一种方式。

私募发行:是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证劵的一种方式。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回购协议:证劵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劵的同时,与买入证劵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日由证劵出售方按照约定的价格降其出售的证劵如数赎回。

国库券: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一下多国债,一般按照贴现的方式发行。

由中央政府发行的一年期一下的债券。

发行市场:是发行人向投资者出售证劵的场所流通市场:参与人除了买卖双方外,还有中介人,中介人包括证劵经纪人,证劵商和第二经纪人。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在一定的原生工具或者基础性工具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看涨期权:(买入期权)看跌期权:(卖出期权)欧式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只能在期权到期这一日行使其选择权利的期权。

美式期权:指期权购买者可以在到期日前任何一个营业日行使权力的期权。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契约规定偿还本息而是债权人收到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计算机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现金满足客户提现或贷款需求时所引起的风险。

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项目。

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包括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劵投资等业务。

中间业务:该业务活动不需要动用资金,与客户之间不发生借贷型的信用关系,而是利用自身的技术、信誉和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从中获利。

表外业务:不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主要包括中间业务和创新的表外业务。

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资源制约等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子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的时间一国段银行体系相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证劵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的弹性变的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共给,都会被人们一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

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对客户以现金的方式存入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由发放贷款、办理贴现以及投资等业务派生出来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在贴现所作等政策性规定。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劵,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流通界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总和。

货币乘数:货币共给量和基础货币的倍数之间的关系。

存款乘数: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共给量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它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降到货币现象。

二、重点知识点1.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我国如何划分货币层次?货币层次划分有何特点?各国政府划分货币层次都是以“流动性”为标准和依据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货(定义,可以,流动性,M0,)、货币(定义,活期存款,流动性,M1,狭义货币)、准货币(定义,一般,亚货币/近似货币,广义货币,QM)我国: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企业的定期存款+个人的储蓄存款+证劵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货币层次划分的特点:随着流动性的强弱的变化,货币的范围也不同。

流动性越强,货币的范围越小。

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产品越多的国家,货币层次也就越多。

经济发达的国家的货币层次一般要多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各个国家的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各自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的名字和功能各不相同。

即使流动性相同的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货币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经济环境的改变,原有的货币层次已经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货币机构,需要对货币层次进行重新划分。

金融产品创新越快,金融体系变化越大,对货币层次修订的必要性也就越大。

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计量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货币的流通状况。

金融创新越快,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工具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货币性,有的可以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有的需要一定的程序转化就可以作为支付的手段,货币界限的划分越来越困难,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计量只是相对的精准。

2、什么是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何特点?货币制度是指针对货币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或国际协议的形式规定的制度,简称币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特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是信用货币,主要是现金和银行的存款。

现实中的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放到经济中去的。

国家对信用货币的调节控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什么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在进行买卖商品时,卖方向买方提供的商品形式的信用。

局限性:在规模上、方向上、期限存在着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也决定了其流通范围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在支付金额,支付期限,债务人信用等级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商业信用在作为支付凭证有较大限制。

4、什么是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银行信用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银行在其中扮演着信用中介的角色。

银行信用提供的是货币形态的信用,在对象上无局限性。

银行信用贷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在期限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长可短。

5、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观点马: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家分割出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

利率水平居定因素有两个:一是利息率决定于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时利息率的最高界限,至于最低界限,则取决于借贷方之间的竞争,但不可能为零,所以利息率的范围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化,但不排除超过平均利润率的水平。

二是利息取决于总利润在贷出资本家和借入资本家之间分配的比例。

这取决于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双方之间的竞争。

当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

当然法律和习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古典实际利率理论注重的是非货币实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投资流量导致资金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流量导致的资金的供给时利率的增函数。

利率取决于投资于储蓄的对比变化。

I是投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是利率的减函数。

S是储蓄曲线,向左上方倾斜表明是利率的增函数。

两曲线相交的点表明储蓄和投资相等,所对应的利率水平为均衡利率。

当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多时,储蓄曲线向右移,利率走低。

当投资需求增多时,投资曲线向右移,利率走高。

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关注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

当货币供给不变时,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持有的货币增多,货币需求增加。

当流动性偏好减弱时,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减少,货币需求减少。

货币供给是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利率走低,货币供给减少,曲线左移,利率走高。

流动性偏好曲线就是货币需求曲线,流动性偏好增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利率走高,流动性偏好减弱,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利率走低。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多时候,人们会产生利率升高而证劵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的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

这就是货币需求曲线的右边趋于平行的部分。

该理论在短期更有说服力。

6、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三原则及其相互关系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尽量降低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客户的提现、转账支付和贷款需求的能力。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目的。

这三个原则既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矛盾。

流动性和安全性时相辅相成的。

流动性高,安全行也就越强。

盈利性与流动性、安全性存在冲突。

安全性高流动性强资金的盈利性低,而高盈利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7、图示简要说明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四边联动关系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总供给决定需要多少货币实现价值,从而引出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的重要依据。

货币供给形成了社会总需求,是总需求的载体。

总需求对总供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8、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利率机制:在内生货币供给的条件下,若不考虑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利率升高,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增加,银行会减少超额准备金而扩大贷款规模,最后的结果是货币供应量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