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椽子(chuán)胚胎(tāi)溘然(kè)苔径(tāi)B.敷衍(fū)侮蔑(wǔ)空寥(liào)脊骨(jǐ)C.皮夹(jiā)褶皱(zhòu)辗轧(zhá)剔透(tī)D.扃牖(yǒu)模样(mú)埋怨(mán)湛蓝(zhàn)2.下列成语用法全部相同的两项A.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B.激浊扬清舍近求远洞烛其奸华而不实C.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D.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光前裕后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

B.随着媒体功能的扩大和互联网优势的发展,出现了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在它们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尽显刻板乏力。

C.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仅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创新与积累,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借鉴与沟通。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共13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 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4.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5.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4分)6.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3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

少从朱熹学。

授明州教授。

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改知连江县。

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

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

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

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

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

时权臣方开边。

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出为湖、广总领。

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

小使虽返,要求尚多。

陛下不获己,悉从之。

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

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

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

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

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

”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

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

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

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

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注:①裰,读j i,信鬼神。

②瘗,读y i,掩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嫌以师自居嫌:厌恶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纾:缓解C.驱降附以绝来者绝:断绝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会:恰巧10.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A.①②⑥B.②④⑤C.⑨④⑤D.①⑨④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四、默写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3.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16.以咨诹善道,,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17.,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18.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19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

(欧阳修《醉翁亭记》)20.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五、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共1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答:2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4分)答:六、作文23.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十分惊惧。

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

然而,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

他虽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

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块石头。

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

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

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他转换思维,丢掉石头,拿着一根木棍去讨饭。

后来,他再也没有遭到狗咬。

请以“思维一转天地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苔径(tái)B项应为:空寥(liáo)C项应为:辗轧(yà)。

题目出现的字词全都是常见词,而且大多数来自教教材,所以只要平时多多阅读,本题不难。

考点:本题是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范围太小,全都是韵母“a”。

考查的点过于单一,还可以在前后鼻音、其它韵母上设置错误点,增加考题的难度。

2.AC【解析】A使动用法C名词作动词。

激浊扬清舍近求远(形容词作名词)洞烛其奸华而不实(名词作动词)光前裕后(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为动用法) 3.B【解析】A句“付诸于”改为“付诸”或“付之于”; C句“不仅是”改为“不是”与后面的“而是”相搭配. D句“创新与积累”改为“积累与创新”,“借鉴与沟通”改为“沟通与借鉴”;4.(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5.(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6.(2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7.(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