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四校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取得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A. 胸有成竹诀窍忍辱负重B. 游刃有余诀窍苟且偷生C. 胸有成竹门道苟且偷生D. 游刃有余门道忍辱负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熟练而有把握;“游刃有余”,一位厨师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儿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阻碍,还显得大有余地,后用以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前者强调做事之前的表现,而后者应是做事之中的表现,第一处是形容“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表现,应使用“游刃有余”。
“诀窍”,关键性的方法;“门道”指做事的门路或方法。
第二处,句中是说老子哲学中的关键所在,应使用“诀窍”。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来承担重任;“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第三处是说在专制社会中取得可以勉强活下去的空间,应使用“苟且偷生”。
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A.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节)B.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C.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重阳节)D.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元宵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句,分析把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以及诗句中的标志来分析。
本题中,C项,“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不是重阳节,由“禁火”可知应是寒食节,因为“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传统。
A项,“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中由“乞巧”可知是七夕节,因为“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B项,“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中由“棹影斡波”“鼓声劈浪”可知这是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
D项,“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中由“灯山”可知这是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
故选C项。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②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③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④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⑥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A. ⑤⑥②④③①B. ⑤②④⑥③①C. ⑥②④③①⑤D. ⑥②①④③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借助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来确定首句和尾句,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
从所给语境来看,语段以观看苍松为例来说明感受力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由此可知,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感受”,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是总领句,引出“感受”这一话题,应放在第一处,这就排除CD两项,第⑥句“所谓‘感受’……”是对话题“感受”的解说,应放在第二处;②句“这两个字涵义极广”中“这两个字”指的就是前面的“感”和“受”,④③是举例解释“感受”,且③中说“……也是感受”,一个“也”字说明③应在④后;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不同”又与下文所举的观苍松的例子相连,这就排除B项,故选A项。
4.给下面这幅漫画起一个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A. 烛光里的温暖B. 21世纪“卖火柴的小女孩”C. 办法总比困难多D. 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给下面这幅漫画起一个标题,最合适的一项”,然后观察漫画的组成部分,确定漫画的主体和漫画中夸张变形的部分,最后围绕漫画的主体和主题进行选择。
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人、火堆、残破的梯子和外面的天空等几个部分组成,漫画中的人身处黑暗的环境之中,为了得到光明,把通往外面世界的梯子拿来取火,得到眼前的光明,却不知道从梯子可以爬到外面,可以得到更多的光明,这说明人由于眼界的局限,只看到眼前的世界,漫画说明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从情感色彩来看,漫画的作者对于这个人的做法应是否定的。
AC两项情感色彩与漫画不合,且“烛光里的温暖”偏离了漫画的中心所在,而“办法总比困难多”忽略了拿梯子来生火照明会带来的后果,且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B项,“21世纪‘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只关注人取火这一部分,而忽略了梯子和外面的世界这些内容。
故选D项。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张别驾序归有光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
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署.其事。
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
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素.。
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
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
侯为人慈爱恺.悌,可以望而知其情。
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
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
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
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
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
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
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
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
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
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
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
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
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
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
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
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来署.其事署:代理B. 侯为人慈爱恺.悌恺:和顺C.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钩:牵连D. 无亲知之素.素:旧交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 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 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 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8. 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答案】5. C 6. B7. (1)人之间的交往,经历过很长的岁月却未必彼此友爱。
哪里只是不能互相友爱,有的(甚至)厌烦了那长时间的往来,想要离开只怕不能赶快(做到)。
(2)孔子编删《诗经》三百篇,赞美的诗歌只有一成,意在讽刺的却有九成,(正是)用来疏导百姓的情感,使百姓说出他们的心声。
8. (1)在倭寇来犯前就封闭城门严禁外出。
(2)掠夺百姓仅剩的粮米菜蔬。
(3)坐视不理城外百姓呼救。
(4)抓捕残忍杀害可疑的人。
【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中“钩”如解释为“牵连”,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要抓捕可疑的人”,句中的“钩”意思应是“抓捕”。
故选C项。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B项,“无任何发泄之举”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吾县之人,……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意思是“我们县的人,……唯独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就有不能昧心作伪的,有时只能表达在乡间小巷中的歌谣里”,可见应有发泄之举。
故选B项。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相与”,交往;“历”,经历;“岁月之久”,定语后置,应为“久之岁月”;“爱”,友爱;“徒”,只是;“厌”,厌烦;“去”,古今异义,离开;“亟”,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