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十三】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
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⑥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⑦于东海。
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
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叶可以养蚕。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④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⑤是炎帝之少女:这是炎帝的小女儿。
⑥于:在。
⑦堙:(yīn)填塞。
⑧漹:这里,那里。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溺.而不返(淹死)(2)故.为精卫(所以)
(3)常衔.西山…(用嘴叼)(4)东.流注于河(向东)
2、女娃死后为什么叫精卫(用自己的话概括)
<
答:①其鸣叫声音像“精卫”;②因为他是炎帝女儿,游东海溺水而亡,变成这种鸟。
3、请你评价一下精卫的行为。
答:①精卫意志坚决,不畏艰难;②精卫自不量力。
【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