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笔记

高中语文笔记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描写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

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1)象征。

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

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

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

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6)渲染。

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

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

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7)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三、作品的谋篇布局(1)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

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2)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

(3)考查伏笔。

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4)考查悬念。

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

(5)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6)文章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标题。

一般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起着线索、贯穿全文和点明主题的作用。

四、作品的修辞方法(1)比喻。

其作用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4)排比。

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

(5)反复。

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6)对比。

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7)设问。

其作用为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通感。

指打通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与听觉通感。

诗歌鉴赏答题答题步骤①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技巧+解析)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

(内容+技巧+语言)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内容+形式)答题思路: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补充:常见术语语言风格: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多用口语)、华美绚丽、清丽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简练生动、情真意切。

思想情感:依恋、惆怅、伤感、凄苦、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仰慕、热爱,激昂雄壮、悲壮,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文言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的否定句,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屈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韩愈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何以解忧?曹操《短歌行》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北朝民歌3.介词结构中的宾语前置《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4.特殊结构用 "之"、"是"将宾语提前, "之"、"是" 为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惟命是听、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无标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二、状语后置1.介词“于”作标志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学于余《师说》2.介词“以”作标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申之以孝悌之义《晏子治东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3.介词“乎”作标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三、定语后置1.中心语+定语+者客有吹洞箫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 中心语+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中心词+数量词尝贻余核舟一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四、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五、省略句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略,有呼应后文省略,根据意思推测省略了谁,十分重要,否则不通例:(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民)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事。

2.省略宾语省略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例:谁得而族灭(之)也?竖子不足与(之)谋3.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被省略例子:长桥卧(于)波赐之(以)彘肩六、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翻译时加“是”。

标志:1.,,者,,,也南冥者,天池也,,者,,,也的各种变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刘备,天下枭雄2.为汝为长者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否定判断4.否定判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我也,岁也5.乃、则、即、皆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我即师也此皆仁义之人七、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过来均加“被”。

1.见渐见愁煎迫2.于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4.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5.为,,所为仲卿母所遣6. 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7.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意思函谷举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城陷而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