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望诊
2011-5-19
19
1.得神, 1.得神,有神 得神
临床表现
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两目灵活,精彩内含,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两目灵活,精彩内含,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呼吸调匀等。 反应灵敏,呼吸调匀等。
临床意义
提示精气充足, 提示精气充足, 或虽病而正气未伤,属病轻,预后良好。 或虽病而正气未伤,属病轻,预后良好。
2011-5-19 3
地 位
“望而知之谓之神”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视觉与其它 感官相比较,其获取信息较早,占有信息量 也较多,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感 官。 人体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有大量的 信息反映于外,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形体 强弱、面部色泽、舌象变化等。
2011-5-19 4
2011-5-19 31
(3)淡漠痴呆 )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 无常,闷闷不乐或悲观失望。 无常,闷闷不乐或悲观失望。 属阴证。常见于癫痫、痴呆。 属阴证。常见于癫痫、痴呆。 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阻蔽神 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 明所致,或先天禀赋不足。 明所致,或先天禀赋不足。
2011-5-19 29
(1)焦虑恐惧
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 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 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 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 多为虚证。见于卑惵、脏躁。 多为虚证。见于卑惵、脏躁。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011-5-19
30
(2)狂躁不安 狂躁不安
2011-5-19 23
2、邪盛神乱而失神 、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 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 或卒然昏倒,目闭口张,撒手遗尿; 或卒然昏倒,目闭口张,撒手遗尿; 或卒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或卒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 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 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 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或自高贤、自辩智、 自尊贵、 或自高贤、自辩智、 自尊贵、 少卧不饥,妄行不休。 少卧不饥,妄行不休。 多属阳证。 多属阳证。 常见于狂病。 常见于狂病。 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 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 痰火扰乱心神。 痰火扰乱心神。
2011-5-19 24
4. 假 神
临床表现
久病或重病之人,精气本以极度衰竭, 久病或重病之人,精气本以极度衰竭, 而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而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2011-5-19
25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2011-5-19
26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2011-5-19
32
(4)卒然昏倒 )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属痫病。 属痫病。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挟痰, 窍所致。 窍所致。
2011-5-19 33
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做到静气凝神,冷眼观察,一会即觉。 做到静气凝神,冷眼观察,一会即觉。 2、 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 、 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 3、 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
2011-5-19 9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原理: 原理:
神
物质基础
-----
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
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 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
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 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 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 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
•假神与病情好转区别 假神与病情好转区别
2011-5-19 28
5、神乱
神乱,神志错乱,狭义之神异常表现。 神乱,神志错乱,狭义之神异常表现。 临床常表现神志不宁, 临床常表现神志不宁, 甚至焦虑恐惧、狂躁不安, 甚至焦虑恐惧、狂躁不安, 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 常见于癫、 脏躁等病人, 常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 特点大多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失常
2011-5-19 22
重病失神
形象两眼发直,目无神采; 形象两眼发直,目无神采; 面容瘦削,萎黄晦暗, 面容瘦削,萎黄晦暗, 夭然不泽,口唇眼窝发黑。 夭然不泽,口唇眼窝发黑。 主病脾肾俱衰;气血双亏; 主病脾肾俱衰;气血双亏; 阴精耗伤;阳气不振。 阴精耗伤;阳气不振。 病例虚损。 病例虚损。 脾肾俱衰,气血耗竭。 脾肾俱衰,气血耗竭。 (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 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
2011-5-19 21
3. 失神,无神 失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无华,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无华, 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 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 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 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 提示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多见于慢性久病 提示精气不足,机能减退, 重病之人, 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011-5-19
20
2. 少 神,神气不足
临床表现
精神不振,面色欠荣,目少光彩,健忘嗜睡, 精神不振,面色欠荣,目少光彩,健忘嗜睡, 气短懒言,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气短懒言,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临床意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伤,为轻病,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伤,为轻病, 疾病恢复期或体弱。 疾病恢复期或体弱。
2011-5-19
10
(二) 神的具体体现 、色泽、神情和体态 两目、 两目 色泽、
2011-5-19
11
目 1.两目
[原理 望目是望神的重点内容 原理] 原理 1.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现。 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现。 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现 目系通于脑,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目系通于脑,“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2.目的视觉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目的视觉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目的视觉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2011-5-19 14
2、 色 泽
2011-5-19
15
3.神情 3.神情
[含义 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 含义]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 含义 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 [原理 心主神志,其华在面, 原理]心主神志 原理 心主神志,其华在面,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神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表现 表现] 表现 生理:神志清晰,思维有序, 生理:神志清晰,思维有序, 表情爽朗,反应灵敏(心神健旺); 表情爽朗,反应灵敏(心神健旺); 病理:神识昏蒙,思维混乱, 病理:神识昏蒙,思维混乱,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心神已衰)。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心神已衰)。 2011-5-19
察目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察目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2011-5-19 13
2.色泽 2.色泽
[含义 人的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 含义]人的周身皮肤 以面部为主)的色泽。 含义 人的周身皮肤( [原理 原理] 原理 “色者,神之旗面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 色者, 色者 神之旗面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 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医门法律》 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医门法律》 [表现 表现] 表现 生理:色泽荣润,有神; 生理:色泽荣润,有神; 脏腑精气盛衰 病理:色泽枯槁,无神; 病理:色泽枯槁,无神; 的表现
2011-5-19 7
一、 望 神
2011-5-19
8
神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 广义的神 对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 高度概括,即神气; 高度概括,即神气; 狭义的神— 狭义的神 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 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 即神志。 即神志。 所望之神就是包括神气和神志。 所望之神就是包括神气和神志。
注意事项
光线充足 充分暴露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2011-5-19
5
第二章 望 诊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2011-5-19 6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 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 精神、 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 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 地观察, 地观察,以期对病性的虚实寒热和病情 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2011-5-19 34
16
3、 神 情
2011-5-19
17
4.体态 4.体态
[含义 人的形体动态。 含义]人的形体动态 含义 人的形体动态。 [原理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原理] 形神合一” 形与神俱” 原理 形神合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天真论》 《素问 上古天真论》 [表现 表现] 表现 生理:形体丰满,动作自如,有神; 生理:形体丰满,动作自如,有神; 病理:形体瘦削,动作艰难,无神; 病理:形体瘦削,动作艰难,无神; 是机体功能强弱的外征, 是机体功能强弱的外征, 反映神之好坏的主要标志 其它语言、呼吸、舌象、 其它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应结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