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校诚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嘉兴高级中学薛万霖王永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而其中“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
一、用传统文化解读诚信《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
前者却是“从言成声”而后者则是“从人从言,会意”。
其中如果说前者是自信的话,那么后者便是他信、为他人所相信或信任。
由此可见,所谓“诚信”其实乃是两个词并分别包含着对己与人、或我与人两个面相上的要求,即对己曰诚,对人曰信。
诚信就是要诚实、诚恳,就是真实不欺,开心见诚。
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宋代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
韩非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墨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就是要守信、有信。
“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
”晋朝隐士畅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诚信就是要“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是中国文化的“魂”,是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
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
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
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
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
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
《左传·文公四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
”《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
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
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
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
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
“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
诚信是人们一贯遵循的立业之本,行为准则。
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诚信事迹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季步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尾生桥下等人,为信守承诺,被水淹死,亦不后悔;韩信信守诺言,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曾参言而有信,杀猪以飨其子;宋濂不爽约,雪夜还书;齐桓公守约还国土等,这些美谈,这些美行,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诚信教育的好材料。
二、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与当今学校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诚信”则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
诚信教育中的“诚”是“本”,是人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发点;“信”是“表”,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以“诚”为本的表现。
对于这一点,有专家如是说:“诚信”是人们心灵中无时不在的警察,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
这一论述形象表达了诚信对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价值。
1.诚信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是做人的基本法则。
中国历代十分重视诚信的教育。
自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时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洗礼、教化,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
而唐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更是把诚信的道德教育列入教规之中,“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光。
今天,由于人的趋利本性作祟,值价值追求的异化,“诚信”已经成为一种奢谈,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对学生开展诚信立人教育尤其适时与重要。
2.诚信教育需要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主纳思“信”主外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事”是传统诚信内在的语言逻辑形式。
古人“诚”为本“信”为用、“慎独”涵养的诚信思想告诉我们,惟有对传统伦理原则的高度自觉的内“诚”而自然表现为外在的“信”,这样的诚信才是真实、可靠、持久的,才经得起各种诱惑与考验。
要获得“诚”的品质应强调道德主体的主观努力。
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的自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追求,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自觉,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境界,可以泰然的正视一切现实中的的道德冲突与困惑,才可真正成为诚信的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应正视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大力颂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诚信应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功利的。
3.诚信教育重在践行诚信。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诚”与“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它仅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
而要实现“自立”做到“独慎”则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所以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求真务实。
由此看来,诚信道德的修养重在行动。
所以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
诚信教育追一种“认知”,而是期望形成一种诚信的理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所以诚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理化的模式,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诚信体验,使诚信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绝自觉行为。
三、学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的实践1.建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素质。
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尤其是寄宿制的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首先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做文章,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嘉兴高级中学从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真”为校训,开展“尊重教育德育系列活动。
校园文化外在的是校园的环境文化。
走进嘉高大门,是一块镌刻着”真“的大石,走进学校庭院,我们能读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的”真“字校训。
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核的”真“字校训所蕴含的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
校园树木葱郁,绿地如茵,四季花开不断。
展示窗、陈列柜、博士廊、名师墙,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使追求真理、追求真知、追求真诚、追求真情、追求真实、追求真诚成为嘉高师生的共同目标。
2.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
“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三者之中,“真”是最基础的品德,没有“真”,其他一切美好品德都无从谈起。
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
学校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
嘉兴高级中学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学生诚信教育,确立“创建诚信校园,塑造诚信品德”的教育目标,提出学生的诚信目标——尊敬师长,友爱同学,遵章守纪,勤奋学习,言行一致,知错能改,自尊自爱,仪表大方,务真求实,追求卓越。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做到导之以行,让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
组织开展干丰富多彩的诚信德育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
学校精心安排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
将诚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宣传窗展示、升旗仪式演讲、读书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学校结合“尊重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德育专题累进系列活动,大处着眼,细节入手,把诚信教育与多层次的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细节决定成败”“做诚实的自己”等学期专题活动,“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读书明理是开展学校诚信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学校每年举办“读书文化节”,在读书节向学生推荐的书目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占较大的比重。
学生通过阅读、写读后感、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从书籍中感受传统文化,得到诚信做人的教育。
3。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嘉兴高级中学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开展诚信,一是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