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摘要】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激活思维绪论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某些偏误,语文教育似乎始终戴着“应试”的枷锁,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激活。

老师只顾赶进度,只在乎能不能尽快地把大量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根本不重视主体的意识、不抓主体活动。

因而老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念越呆。

在那些机械、单一、沉闷的“填鸭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老师架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所束缚;他们的才智和创造性被老师“大包大揽”的“热情”所扼杀。

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语文课不过是一本书、一支笔,上课抄笔记,下课抄作业,考试时再临时抱佛脚,背一下老师画的重点就保准拿60分了。

学生形成一种毫无兴趣的被动的学习心态,不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试问,如果一个学生的心根本就不在课堂中,那么就算老师上课讲哑了嗓子,板书累酸了腕子,又有什么用呢?只有老师唱独角戏而没有观众的课堂根本就没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会有所提高。

诚然,学生对语文的不重视、“‘厌学’情绪是有诸多因素造成的,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视;单从教育本身来说,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则是最根本的。

”①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也就是说,老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能力,抓好学生的主体活动,引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激情,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师生双方配合协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语文教学多年来沉闷的局面,使课堂变活。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深感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老师决不可等闲视之。

教与学双方总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消极关系,经常导致教学信息交流严重受阻,从而使交流活动进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在此,我想就教与学的关系探讨一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教学中的僵局。

老师是课堂的策划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健康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因而,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看老师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所以,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活力。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需要老师激发。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③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十分常重要的。

它可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由此看来,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老师必须要在改革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

如一个好的导语、形象的设喻,又如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等等,如果这些方法、手段运用恰当的话,就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导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轻松愉快的导语可以马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而传统的课堂结构的开场白常常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新的课文,请大家翻开……”等模式。

这种千篇一律的导语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所以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下一步教学做一个铺垫,虽然只需三两分钟时间,却起着穿针引线的功效。

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黑板上写着一个斗大的“春”字。

我说:“人们热爱春天,描写春天。

古往今来,文人笔下的春天令人神往。

大家想想看,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他的一首七言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学们脱口而出。

“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泊船瓜州》里又是怎样描绘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学们对答如流。

“那么,苏舜欣的《淮中晚泊犊头》又是怎样来描绘春雨春潮的?”我和同学们一起吟起了咏春的佳句。

朗朗诗音收住,我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爱我们家乡的春天吗?同学们能不能把家乡的春天描绘出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随即小声议论起来,但没有人马上举手。

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语锋一转:“好,让我们先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三首古诗的回味和吟诵已使同学们心驰神往美丽的春天,诗的艺术已经一次一次掀起了同学们情感的波澜,学习的兴趣随咏春、爱春之情的起伏而逐渐高涨。

这时,我趁势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到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上来,既圆满地推进教学的主旋律,又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当然导语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真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转入正式的学习。

2、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CAI教学也步入语文课堂,这无疑为改革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

我们知道利用CAI 教学可以浓缩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并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直观形象、生动的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幻灯、电影、电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演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高大宏伟的建筑图像,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场面。

所有这些材料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把安塞腰鼓的有关录像放给学生看,黄土高原上雄伟壮丽的腰鼓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也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上起课来事半功倍。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把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作用于学生,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需要老师调动。

1、老师要善于做引导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体验、感悟。

因而,要学语文,学好语文,必须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他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

”④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中,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一味的往学生的头脑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或热衷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甚者只是为应试,截取某个段落、某个语句让学生进行操练,把一篇优美的文章糟蹋得七零八落。

就这样,老师经意或不经意地,在“人”与“文”之间作了“阻隔”,学生也未能真正地去感受、理解、揣摩,更别说咀嚼、体验、感悟了,学生也就没有真正地走进语文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了。

教学原理认为:“语文教学不该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

也就是要求老师不要单纯做一个传授者,更要做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老师不能单纯传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中铿锵的音韵、优美的文字、规范的结构,领悟作品的意境,咀嚼隐藏于文中的深邃的哲理……而老师在诱思引导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采用启发式手段。

”⑥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漫无方向,注意力分散,积极性消退。

如我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作者的游踪,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跟着作者一起去游览杭州西湖,从孤山寺一直游到贾公亭西,看到了早来的黄莺和新到的小燕子,还有路旁含苞欲放的野花和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领略了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体会到了作者当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总之,老师宜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较高层次,使之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受到艺术的熏陶。

2、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尝试只当“总设计师”,让学生走上讲台过把“老师瘾”,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讲,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由学生当老师,既消除了教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多向交流,又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就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双方无拘无束,密切配合,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

我在教学的实践中,曾经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上过几篇自读课文,从导语到讲解,再到分析、体温、总结、布置作业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课后老师点评,找出不足。

在备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空前的,而在讲台上表现出来的对课文的那种理解及教学方法,还有在课堂上同学的积极配合,取得的教学效果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这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重点放在课后对学生的点评上。

首先,要肯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其次,要肯定学生在讲课中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其不足;最后是弥补知识的遗漏点或婉转地纠正学生讲解时所出现的错误。

当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演讲、演练、演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愿意身体力行的内容。

当然,以上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都应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语文的教学目标为准绳,不能一味的求新猎奇,以免弄巧成拙。

三、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根本,需要老师激发。

课堂气氛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化。

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活”,不是真正的“活”。

我们所说的“活”,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的敏捷、灵活,激活课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1、老师要善于设疑。

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掌握真知、提高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的。

所谓“问则疑,疑则思。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池水。

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像迷途问路,如饥渴求食一样去探究新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