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拼布文献综述

拼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班级:学号:姓名:一、前言(一)研究的意义本次课题的研究是为了唤起服装消费者对于传统服装文化的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与现代化服装的融合。

在面对服装行业的低潮,服装设计师在挖掘市场热点的同时也要更多的迎合节约资源、追求节俭环保的思潮。

这次对于传统拼布(百衲)的研究设计,让设计师在开拓市场,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有着一定意义。

为中国服装国际化、本土化的设计提供了可行方案。

(二)相关概念介绍或研究内容拼布是服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工艺,也是国内外服装设计历史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拼布的艺术表现工艺不仅体现在服装的面料与色彩上还在服装的造型及艺术审美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拼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由来已久,中国特色的百衲服饰是民族服装文化中的瑰宝。

在近年中国本土服装走向国际化的路程中,百衲拼布手法在国内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使民族服饰走向复兴。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拼布-百衲服饰的研究,解析中国传统拼布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提炼与运用。

并从中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服饰的本土化与创新道路以及环保的国际思潮问题提供可行解决方案。

二、关于传统拼布如何运用于时装设计的研究根据论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人将文献综述分成三部分。

即关于拼布审美、民族传统拼布和拼布设计的延续问题的文献资料。

(一)关于拼布审美拼布并不是简单的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在进行缝制的时候,要兼顾布料、颜色、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拼布主要分生活拼布和艺术拼布两种,真正艺术性的拼布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布块进行裁剪缝合,而是在拼布过程中,需要展开无穷的想像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创意的发挥基础上融进娴熟的手工艺,让不同的布料颜色搭配协调,结合紧密,这样的拼布作品才能超出实用的日用生活品的内涵,成为一件极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王盼在《服饰的拼布艺术》中指出拼布之美-新的美学关键词有:不规则性、不完美性、非对称性。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完整和规则而是一种看似残缺的均衡美。

如果说民间拼布服装的制作初衷是因经济限制下为了节省布料而制作的被动为,那么时尚潮流中的拼布服装则是故意追求残破与割裂的主动创造。

这种主动的创造使得制作“拼布形式”成为一种破坏的过程, 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设计师们把一整幅面料裁开而后重新拼接、组合、排列在一起,为的是追求一种新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是建立在打破传统的“完整”面料或图案效果前提之上的。

因此,它的出现使得在传统服装设计语境中那些诸如破碎、拼凑、断裂、荒诞等的贬义词语翻身变为一种时髦的、刻意追求的设计效果。

“如果世界过于正统,过于程序化,便失去了想象的乐趣,如果过于现实,则会像一张坚硬呆板的铁板,缺少生活的激情。

世界需要那么一点骚动和无序,然后在被打乱的元素中重新组合。

”越来越多地设计师都尝试应用拼布形式,将散乱的布块拼成衣服,将完整的衣料剪碎重新组合,因为使用“拼布形式”这一过程让人既有着破坏的快感,同时还能享受重建的成就感。

佟艳《关于拼贴艺术》在现代艺术中,无论装饰、绘画、建筑、摄影、文学、音乐等等方面都会看到拼贴意识的存在。

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原来拼贴这个理念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从原始社会开始,从人类开始有装饰的需要,拼贴就开始被应用。

应该说哪里需要装饰,哪里就有拼贴。

那么,拼贴的应用历史就该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应用、发展。

我们通过对拼贴画的造型构图研究,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少数民族服饰以及现代布拼艺术、观念纤维艺术的研究,发现拼贴的应用范围确实十分广泛,无论在创作思维方面,还是在造型构图方面,对材料最大限度了解应用方面,拼贴都是一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艺术理念,一种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杜杰《拼布艺术研究》拼布并不是简单的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在进行缝制的时候,要兼顾布料、颜色、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拼布主要分生活拼布和艺术拼布两种,真正艺术性的拼布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布块进行裁剪缝合,而是在拼布过程中,需要展开无穷的想像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创意的发挥基础上融进娴熟的手工艺,让不同的布料颜色搭配协调,结合紧密,这样的拼布作品才能超出实用的日用生活品的内涵,成为一件极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小结:拼布作为一种创作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制作方法,在现代艺术各领域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图案创作里面就能够看出拼布意识的痕迹,无论在原始的彩陶、护身符, 纹身、纹面,还是在人类服装、护身符、装饰物、纹样设计等等只要有装饰的地方就有拼布的存在,在建筑、文学、音乐、影视各方面, 拼布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关于民族传统拼布在中国,38个民族都有着拼布这一传统民俗。

过去老百姓们生活比较俭朴, 床单包袱等生活用品就用棉布布头简单制作而成。

早期物资缺乏,当家中有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都会送来一块手掌大小的布,由小孩的母亲将这些零碎的布头缝缀起来,然后给小孩做成被子或是衣服。

用这种拼布做成的衣服称为“百钠衣”,被子则称为“百钠被”。

这种叫法是希望小孩子能穿各家的衣服、盖各家的被子长大,以使将来的抚养过程平安顺利。

中国习俗认为,性格不娇贵便能长命百岁。

直至今天我们还能依稀看到老人们在为我们缝制被子时所饱含的希望。

许晓月在《中国拼布艺术的发展历程简述》中讲到从元代、明代百纳绸片到拼布服饰——僧侣的袈裟,水田衣,戏服中的富贵衣的收藏,可以感受到“拼布”的技艺始终贯穿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以规律的几何形状拼接,或者是类似“补丁”的形式体现出来。

由于经济发展低下、农业社会的制约,“拼布”逐渐成为家庭妇女补贴家庭的方式,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拼布”艺术在形式,技法,审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李晓君在《趋吉避凶百家衣》中指出百家衣是指向众邻各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合缝制而成的衣服成了百家衣,其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所穿的百衲衣,也有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纳而成,亦称衲衣、衲、百衲袍。

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相似之处,水田衣初为僧衣,因其以零碎布块拼缀而成,形似水田,故名。

近代童装中的百家衣则是父母为子女祈福,避其夭折,祈其健康长寿而特别制作。

爱子心切的父母相信用百家布帛缝制孩子的衣服可以扰乱索命神灵的视听,不能确定此乃谁家孩子,而无法取其性命,因此附于百家衣趋吉避凶的功能。

陈宇刚在《传统服饰元素百纳织物在时尚女装中的应用》指出百纳织物是将零星的材料集合成一套完整的物品。

百纳织物最初的定义是将不同的布片拼接成僧衣,随着服饰文化的不断发展,百纳织物由原来只局限于僧衣拓展到更多的服装领域。

因其是由若干小的织物缝合而成,色彩和织物种类多样化,是一种实用兼具欣赏的工艺,加之百纳织物发展到现在,其多元化的织物信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能将作品的唯一性展现出来等优势 ,一直被服装设计师所青睐。

通过对其服饰元素进行创新,并应用于时尚女装设计中,可获得理想的美的艺术效果。

梁惠娥,邢乐的《百衲织物在历代服饰中的流变及其文化寓意》分析到关于百衲织物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定论。

据文献记载,百衲织物最初可能产生于春秋时期,并多为儿童和乞丐穿用。

随后,这种织物形式被佛教采纳,并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得以规范和扩大。

到了唐朝,百衲织物因其丰富的织物特征和独特的形式深受妇女们喜爱,出现在女子服饰中。

明朝末年,由于人们对材料本质的热爱以及奢靡生活的向往,水田衣大放异彩,风靡一时。

清入关后推行的“ 剃发易服”等一系列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文化的一些习俗,但很多明代的流行服装还是得以保留,在清康乾时期的女子服装中有很多水田衣的相关记载。

民国以后,水田衣在江南少数地方偶有出现,但已不为妇女们穿用,而是大人为孩子祈求吉祥而专门制作。

我国传统服饰在辛亥革命以后,经过服制改革,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成人的服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儿童服装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

所以在近现代服装中最常见的百衲形式 ,多为儿童所穿的“百家衣”、“百衲衣”。

小结:百衲织物既是人们生活中实用的必需品,又是传达民间艺术和制作者丰富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

通过质朴针线活, 体现了朴素的劳动人民对未知自然的恐惧,对亲人平安的期盼和祝福。

女人们可以不厌其烦的在一件坎肩或一块门帘上花上整整半年的时光而不去计算成本,这不仅是个造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其内心与万物轻言细语的表达爱的过程。

她们将自己的感情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密密的缝进了这看似普通的生活物件里,却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承给了后人。

(三)关于民族拼布设计的延续如今,当“拼布”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成为一种新兴手工运动和时尚产业时,我国传统的百衲工艺却被人们忽视遗忘,大有百衲布被拼布取代的势头。

“百衲”作为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应该掩饰这朵奇葩的美,而应由更多的服饰人发掘,并将其再生于现代服饰艺术中 ,以闪耀出更璀灿的光芒。

梁惠娥,邢乐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百衲织物的形式探析》一书中指出最初对“百衲”工艺的关注来源于时下流行的“拼布”手工艺制作的体验,前人已经对这种工艺形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笔者认为“百衲”和“拼布”二者虽然形式相似,但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还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追溯其历史渊源。

该工艺形式由来已久,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独自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是人们本能的造物手段的体现,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予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百衲”织物不仅隐含多元的织物信息,并且表现出强烈的继承性。

在传统女红制作中,它是女性寄托情愫和祝福的载体,在物质日益充裕的今天,“百衲”织物的多元化和唯一性 ,以及制作过程中的趣味性,能够满足人们对个性的更高追求。

此外,“百衲”织物具有的文化寓意和该织物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的流变,以及这种织物形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值得更多的人去探讨。

夏菲的《拼布艺术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提到环保与再生概念的兴起
服装行业中“市场存货382亿,即使所有服装厂现在都停工,也足够卖三年”的说法虽是一句戏言,但大量的库存一直是困扰服装企业的绊脚石。

于是 ,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开始思考令服装“再生”的方法,从回收的材料中寻找感、发现再生的可能性和最大的利用价值。

由于是废旧利用,制作时需要重新拼接、缝合,因此拼布的形式在“材料重生”的作品中再一次得到展现,而拼布艺术,则更加充分的体现在了“环保”“再生”服饰作品的视觉效果中。

这些再创作的产品不仅使拼布艺术在与服装“嫁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延续或转变,这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设计师,利用拼布艺术形式,将形态上的废弃物重新组合起来,展现出其新的利用价值与审美趣味。

徐逸,董薇在《拼布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指出传统服饰拼布应用主要是基于经济拮据的无奈选择或祈福驱邪的心理需要,在如今这个物质过剩、文化多元的时代,挖掘传统服饰文化、在姐妹艺术中汲取灵感,更是信息化、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观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