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发展环境复杂,极端气象灾害日趋增多,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应对突发事件不力的原因
(一)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

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置不及时,从而导致酿成大祸。

(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

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

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

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

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和历史地
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要切实加强学习。

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通常是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各种能力交织迸发,多年工作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孜孜不倦地学习。

要学理论,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不出偏差。

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适应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有敏锐的鉴别能力。

(二)注意提高鉴别能力。

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
发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

但从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正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事发之初对苗头性信息掌握不准,漫不经心,从而错失良机,酿成大祸。

(三)注意提高驾驭全局能力。

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领导干部统观全局,周密思考。

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又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总之,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一味地就事论事,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

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

(四)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

果断科学的决策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迅速查清事由。

对事件的起因、事态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掌握实情、为事件妥善处置做好基础性工作。

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

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手段,尤其要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
断地应对调整。

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

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

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集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择善而从,迅速做出科学决断,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

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失控局面。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迎难而上、有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胆略,有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总之,要快字当头,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这是应对的关键环节。

(五)努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不断加剧,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

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

这对各级领导的协调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突发事件,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首先,能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各职能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运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再次,能优化调控手段,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尽力以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柔性的而
非暴力的,开放的而非隐蔽的方式,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