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8章 学生群体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8章 学生群体心理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第一讲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识记学生群体的基本概念2、识记学生群体的类型3、了解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群体的基本概念2、难点: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根据实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由“群体”引入本章内容——学生群体。

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和找出群体的特征以及学生群体具有的特点。

讲解群体、学生群体和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是指人们基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

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以此进行共同活动;②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其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中;③群体成员心理上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和自己的规范;④群体成员对同属于一个群体的认知,即群体各成员把彼此视为群体中的一员并能区分群体中的成员和非群体中的成员。

学生群体是由若干学生个体所组成的。

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其心理与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

一方面,每个群体的成员都带着自己的个体心理加入到群体中,给群体以影响形成群体道德观等心理经验,另一方面,组合成群体之后的个体心理,失去了单独个体的某种独立性,获得了这个群体给予的共同性或整体性。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心理活动。

如模仿、从众、服从、暗示、士气、氛围、凝聚力、合作、竞争等等。

深化理解研究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区分学生群体的类型,了解学生群体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研究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 2.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3.有助于搞好班级管理学生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依据不同研究目的可把学生群体分为若干种类:(一)大型学生群体与小型学生群体一般认为,3-40人为小型群体,40人以上为大型群体。

学校的班级、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都可称为小型学生群体。

学生之间联系较为间接的如年级等,则为大型学生群体。

(二)松散学生群体,联合式学生群体和学生集体。

这是按学生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水平所作的分划。

(三)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这是根据学生群体建立的不同方式所作的划分。

(四)假设学生群体和实际学生群体这是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所作的划分。

(五)面对面学生群体和虚拟学生群体这是根据学生群体成员间的联系方式所作的划分。

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1.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的概念2.产生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的条件(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二)从众1.从众的概念2.从众产生的原因(1)群体的内聚力程度。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3)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

(4)群体的规模。

(5)刺激物的性质。

3.从众行为与教育(1)在保证学生群体规范正确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体从众,因为正确的群体规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在发现学生群体压力不妥的情况下,要支持学生个人的正确意见而防止从众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千方百计解除这种不妥的群体压力。

(3)引导学生克服盲目从众。

在个人意见不同又不从众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在一定范围和时限内保留个人意见,要精心呵护、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见解,造成敢于发表意见的气氛,避免因从众而失去发表个人有价值意见的机会。

(三)服从1.服从的概念2.服从产生的原因(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3.服从与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提高学生对服从社会和学校规范的道德认识水平。

(2)要提倡自觉的服从,反对盲从(3)适度运用奖励、惩罚和威胁(4)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四)去个性化1.“去个性化”的概念2.“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1)匿名因素(2)责任分散因素(3)自我意识因素(五)个体社会化1.个体社会化的概念2.学生群体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心理功能:(1)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2)促进个性的发展(3)获得未来社会生活素养运用根据学生群体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学生群体中受到的影响,克服学生群体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

六、课后作业1.请学生举例说明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懈怠作用、从众、服从、去个性化、个体社会化等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讨论如何把有关的规律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第二讲学生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一、教学目标1、识记班级群体的基本概念2、识记班级群体目标3、理解群体规范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4、了解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群体目标的基本概念2、难点: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三、课时安排: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引申法五、教学流程:导入由“班级”引入本节内容。

——班级群体。

(引申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搞好班级管理,创建高效的优秀班集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讲解通过演示法和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讲授班级群体目标和班级群体规范等的一般概念:一、班级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一)班级群体目标的内容一是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班具体条件所制定的目标系统,主要包括班级教育目标(如学业成绩合格率、优秀率、体育达标率等)和班级管理目标(如早操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到课率等)两大类。

二是为满足本班学生需要而制订的有特色的目标。

(二)班级群体目标的作用(三)班级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的调适二、班级群体规范与学生个体自由班级群体规范是指由班级群体所确定的、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或行为准则。

它是在班级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形成的。

(一)班级群体规范的内容1.正式群体的规范2.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二)班级群体规范的作用1.积极作用(1)维系和巩固群体的纽带作用和支柱作用;(2)统一认识的标准化作用;(3)约束引导成员行为的指向作用;(4)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人格成熟的教育作用。

同时,它还具有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的保护作用。

2.消极作用(1)压抑作用(2)惰性作用(3)离心作用(三)维护班级群体规范与学生个体自由的统一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合理需求2.盯住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创造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4.努力消除正式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差距三、非正式学生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一)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1.以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凝聚力2.规模小,人数少3.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4.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二)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作用不同2.从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看,非正式学生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三)正式学生群体与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协调1.培养坚强的积极向上的学生集体2.正确对待非正式学生群体3.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四、竞争与合作(一)竞争1.竞争的概念2.竞争的特点竞争具有如下特点:(1)鲜明的时间性。

(2)高度的动态性。

(3)剧烈的淘汰性。

(4)强大的激励性。

3.竞争的作用竞争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竞争的消极作用是:①诱发本位主义和不道德动机。

②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③对班集体中的同学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合作1.合作的概念合作是指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2.合作的作用一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二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头脑风暴法”所带来的启迪作用。

三是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个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良好素质。

合作也有负面影响。

一是学习上的合作容易导致学业成绩优秀者在一定程度上放慢学习进度,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二是能力强的学生或活泼好动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进而使后者更加退缩,产生思维惰性。

三是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竞争与合作的引导在班级管理中,教育者在组织竞争与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竞争不能太频繁。

2.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竞争手段。

3.在竞争中强调合作五、班级学生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二)高凝聚力班级学生群体的特征:1.有祥和欢快的群体心理氛围。

2.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和统一坚定的集体意志。

3.具有团结向上的集体舆论和集体情感。

(三)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基本因素:1.群体目标的正确性 2.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

3.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深化加深学生对学生群体中的班级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班级、群体规范与学生个体自由、非正式学生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竞争与合作和班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理解总结提问: 1.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2.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群体规范与个体自由的关系?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对本章已经学习了的前两节的内容进行及时回顾复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对下节的知识进行预习。

在下堂课时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检查。

第三讲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与指导一、教学目标1、识记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特点2、了解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种类3、了解班级中的人际沟通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班级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和师生关系的协调,2、难点: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由“人际关系”引入本节内容——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

(类比)讲解一、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纯洁性;教育性;可塑性;二、师生关系是班级中最重要的和主要的人际关系。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1)师生双方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2)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影响师生关系。

(3)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影响师生关系。

2.情感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3.人格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二)师生关系对立的常见原因1.教师方面与师生关系紧张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1)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

(2)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言而无信”。

(3)偏爱学生。

有的教师从个人私利出发,按学生家长的权势或学生是否有升学希望而对学生采取不同态度,有的甚至与个别学生拉拉扯扯,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处事不公平。

(4)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

(5)不尊重学生家长。

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请家长”,或者在家长会上训斥家长。

(6)陈旧的教师权威心理。

2.学生方面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1)幼稚无知。

(2)学习甚础差.意志薄弱,不能自律,因而产生失望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