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行政行为
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决定; B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大常委会决定; C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区的市、自治州人 民政府决定; D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设区的市、自治州 人大常委会决定。 4.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一样都可以由一个行政 机关委托给另一个行政机关、组织、个人实施。
(5)期限扣除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 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 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不计算在(1) (2)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 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 (一)举行听证的许可事项 1. 应当听证的事项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 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 听证的其他设计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 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 举行听证。
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
一.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 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做出的有关其权力义务的单 方行政职权行为。 (二)特征:具体行政行为的“四性” 1.处分性 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必然基 于行政主体的意思,并将产生、变 更、消灭某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 关系。
(一)成立 (解决具体行政行为的有 无问题) 1.合格主体作出的 2.内容上要表达出效果意思即要产生、 变更、消灭某种行政关系。如工商 局某人到某工厂检查……
3.程序上要合法
(二)效力 (解决具体行政行为 的是非问题) (重点) 1.三力 (1)拘束力 行政行为生效后对行 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具有拘束 力。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2003.8颁布,2004.7实施 世界上仅有的一部行政许可法典 一.定义和特征 (一)定义 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 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二)特征 1.依申请 2.授益性 二.设定和实施 (一)设定 是对当事人的限制、规范 设:从无到有 定:从粗到细
(5)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 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则盖章; (6)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 行政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六.行政许可的撤回、变更、撤销和注 销
1.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不能在法定的期 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下列哪个 主体的批准,可以延长多长时间? A经上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 日 B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 C经上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 D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
(2)撤销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一般违法或 明显不当。明显不当就是虽然合法但明 显不合理。行政法上把一般违法或明显 不当等量齐观。 《行政处罚法》41条行政处罚不告知事实、 理由、依据或者拒绝听取相对人陈述、 申辩的视为行为不成立。(加重了对行 政行为的负面评价)
(3)废止 使具体行政行为丧失法律效力。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P84~ P86)
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 正的全部内容;预期不告知,自受到申请材料 之日起即为受理。 2005年3月北京市司法局律师资格证备案 4次 电话 (三)审查 1.形式审查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 行政机关能够当场
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 许可决定。 2.实质审查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资料 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行政机关应派两 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区别 省级政府规章可以创设许可;而部 门规章和较大市的规章只能做进一步细 化不能创设。 禁止地方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 15条 1.地方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 许可;
2.不得设定企业或则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 及其前置性许可;如办理餐饮营业执照 3.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企业到本地 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 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二)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1.授权的情况下和一般行政授权一样 2.委托的情况下,行政许可可以由一个机 关对委托给另一个机关,不能由机关委 托给组织、个人。 3.集中行使 一个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可以组建这样的机 关 4.一个窗口对外 行政机关内部多个机构办理的,应确定一个机 构统一受理,统一送达。 5.统一办理 集中办理 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 级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并转告
(五)期限 1.普通决定期限 (1)一般期限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 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 政许可决定。 (2)期限延长 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 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 由告知申请人。
(3)特殊期限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集中办理许可的 期限 (1)一般期限 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的, 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 (2)期限延长
(4)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 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二)听证程序的进行 (1)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7日前 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 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2)听证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
(3)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的工 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 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 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4)举行听证时,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 作人员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申请 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 质证;
《行政许可法》12条规定了可以设定行 政许可的范围,13条规定了可以不设定 行政许可的范围 ,21条规定了停止实施 行政许可的情形。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创设许可,通 过法律形式创设,都是经常性许可 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形式设定经常性许 可,特殊时可以通过命令形式设定非经 常性许可。如2005年对苏丹红一号 的审
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 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 告知申请人。 (3)下级机关的审查期限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机关审查后报上级机关决定 的行政许可,下级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 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但是,法律、法 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 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期 限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 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 发、送达行政许可证,或者加贴标签、 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三.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重点) (一)申请 1.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关机 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 文本 2.申请书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行政 许可事情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3.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 得收费 4.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 提交有关材料和反应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 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 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五关的技术资 料和其他材料。 5.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 政机关决定的行政
如某乡《关于本乡屠宰业从业人员的若 干问题的规定》,其中一条….. 3.单方性 行为作出后仅基于行政主体的 单方意志就可产生法律后果;无需相对 人的同意。 区别于行政合同行为,既又单方行为也 有双方行为。 4.外部性 对外部人作出的。如果是对内 部人作出奖、惩、任、免就不是具体行 政行为
二.成立与效力
查,通过命令的方式设定,对某些食品 的生产配方进行技术检验。如发酵类、 油炸类食品等。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制订规章设定临 时性行政许可,最长实施期限为一年。 如湛江市人民政府有个规定,节日期间 不准燃放烟花爆竹,假设划定一个禁 区 —— 城区,想要从进去穿过,到公安 局运送许可证。
定:从粗到细 抽象——具体 上位法已经创设了一个许可,下位法从 粗到细进行细化,但不得增设许可或违 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 可以对上位法作出进一步具体规定的有: 行政法规对法律、地方性法规对法律和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对法律和行政法规 以及对本级的地方性法规等。
(四)决定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行政机关 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需要 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加盖 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 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 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区别于行政事实行为和行政指导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产生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 关系但不是基于行政主体的意思,而是 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如警察执行公务 时非法将公民殴打致死,产生国家赔偿 权利义务关系,但不是基于行政主体即 警察局的意思。
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 人的劝告、诱导、说服、提倡、鼓励, 不具有强制性。相对人可以听从也可拒 绝,并不和相对人产生特定的权利义务 关系。 2.特定性 针对特定对象作出;否则就是 立法行为或抽象行政行为。很多行为是 具体行为装扮成抽象行政行为,以逃避 司法审查,避免相对人提起诉讼。(再 多只要能确定就是具体的。)
(2)确定力 行政行为生效后,一旦经过 合法争议期就确定了,双方都不得任意 改变。如已过复议、申诉期 (3)执行力 要求行政行为双方对具体行 政行为的法律效力予以实现。经过一个 履行期。如果行政行为双方不履行义务, 国家就会强制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所规定 的义务。
“三力”是顺次产生的 2.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可撤销和废 止 (1)无效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重大违 法情形。无任何法律依据,自始无 效。当事人可以随时要求宣告其无 效,因此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 如要求相对人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