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服基本特征及历代发展

汉服基本特征及历代发展


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制
直椐
上下通裁制
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 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 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 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上下通裁制
汉服分类
根据场合和礼制
• 礼服类 • 常服类
• 礼服:在重大庆典、节日、集会等礼 仪场合穿着。 • 常服:日常工作、学习、劳作穿着
小烨
主要内容
• 汉服风格与特色 • 汉服的历史发展
汉服:中国汉族的传
统民族服饰,又称为 汉装、华服,主要是 指从夏商周时期到明 朝,华夏(汉)民族 所着的、具有浓郁华 夏(汉)民族风格的 一系列华夏(汉)民 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基本特征 交领右衽、 隐扣束带、 宽袍广袖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 样,外观如英文y。 右衽指领子系向身 体右边。形成整体 服装向右倾斜的效 果,这和中国历来 的“以右为尊”的 思想密不可分。
秦朝汉服
•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 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 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 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 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 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汉代服饰(前206—220年)
• 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 组玉敝膝等也不变 ,但民间中深衣已逐渐 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并且下裳较之前 朝日趋变宽大。
直裰
宋代士大夫阶层平 时所常穿用,都是比 较宽而又大的服式。 袖子大大的,袖口、 领口、衫角都镶有黑 边,头上再戴一顶方 桶形的帽子,叫做 「东坡巾」。
褙子
• 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 衣身,腋下开胯,即衣 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 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 样式 ,穿褙子时,却在 腰间用勒帛系住。

• 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 衣,袄的名称最早出 现于南北朝时期,宋 代出现 “旋袄”, 前后左右开叉,起舞 尤其旋转时,四片裙 摆张开旋转,故名旋 袄。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 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 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 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裙的 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 为主。
女服
明代襦裙
•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 装形式,与唐宋时 期的襦裙没有什么 差别,只是在年轻 妇女中间,常加一 条短小的腰裙,以 便活动
西汉时,服饰多为曲裾, 原因是西汉的裤子无裆, 需要有曲裾的遮挡,而 至东汉,由于服饰的完 备,不再需要繁琐的曲 裾,便产生了简洁的直 裾,曲裾因此渐渐淡出 了历史舞台。
三重衣
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如 穿几件衣服,每层 领子必露于外,最 多的达三层以上, 时称“三重衣”。
隋唐汉服 (581年 - 960年)
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 (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 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 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 膝盖。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 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 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 服制度)的完善。影响了以后 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汉服历代发展
• 中华民族朝代 •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 黄尧虞舜夏商周 • 春秋战国乱悠悠 • 秦汉三国晋统一 • 南朝北朝是对头 • 隋唐五代又十国 • 宋元明清帝王休
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隋唐汉服 (581年 - 960年)
隋代及初唐时期, 妇女的短襦都用小 袖,下着紧身长裙, 裙腰高系,一般都 在腰部以上,有的 甚至系在腋下,并 以丝带系扎,给人 一种俏丽修长的感 觉。
大袖衫裙
盛唐以后,胡服 的影响逐渐减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 宽大 。大袖衫 裙样式为大袖、 对襟,佩以长裙、 披帛。
水田衣
•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 女服饰,是一种以各 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 成的服装,因整件服 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 形如水田而得名。它 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 具备的特殊效果,简 单而别致。
上衣下裳制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 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 袄、半臂,袿衣等。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 裳)、蔽膝等附属。
上下连裳制
•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 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 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 • 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 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明代襦裙
明代襦裙裙幅初为六幅, 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 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 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 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 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 色,微风吹来,色如月 华,故称“月华裙”。
比甲
• 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 的对襟长马甲,一般穿 在大袖衫、袄之外。宫 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 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 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 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 青年妇女的偏爱。
交领右衽
隐扣束带
• 中国自古尊重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以带为汉服的主要系缚物,不仅尊重 了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还利用衣带 飘飘制造出飘逸灵动的动感美。绳带 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 的印象。
宽袍广袖
衣衫阔大,以带轻 缚。舒适性与随意 性是汉服文化的一 种缩影,宽衣大袖 的国度向来禀赋浪 漫。随着时间的推 移,袖子的大小虽 反复变化,却从来 都是流畅的线条, 不会刻意去收勒。
பைடு நூலகம்
汉服分类
根据衣制分类 •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 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 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 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 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 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 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 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 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 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 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 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 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 256年) •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 服---深衣。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那时女子的
襦裙,上襦变短只到胸部,裙子变宽大, 系到胸部,然后系以长裙带几乎垂地,类 似于现在的朝鲜女装。开始的时候襦裙上 披一块又方又厚类似于披风的东西,成为 帔子。后来变长,变窄,只成一布条,固 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样繁多,成为披帛。 后来,帔子和披帛成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 一元素,一直延续到明。
冕服
• 冕服,是古代的一 种礼服名称。主要 由冠(冕冠)、上 衣(玄色,即黑 色)、下裳(一般 为红色或黄色)、 舄(或靴——明制) 等主体部分及蔽膝、 绶、佩等其他配件 相构成。
·
婚服
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 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 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半臂
• 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 ,又称 “半袖”,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 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
圆领衫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公服是官员的常服, 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 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