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及其使用技术
人为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1)
(一)人为因素 ➢ 用药时期:播后苗前 苗后 叶龄 ➢ 施药量:药剂 喷液量 ➢ 施药方法:喷雾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2)
(二)环境因素 1、土壤因素的影响
(1)土壤质地与有机质含量 土壤一般可分为粘土、壤土和砂土。 有机质含量
颗粒 表面积 吸附性 药效 淋溶性 药害
双子叶
平 伸 , 面 积 大 , 叶 表 幼芽裸露,没有叶 面 角 质 层 较 薄 , 药 液 片保护,触杀性药 易于在叶面上沉积。 剂能直接伤害分生
组织。
生理选择性
植物茎叶或根系对除草剂吸收与输导的 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
生物化学选择性
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 差异产生的选择性。
(1) 活化反应差异 (2) 钝化反应的差异
常见品种: 1、2,4-D类:
2,4-D钠盐、2,4-D丁酯 2、2甲4氯类:
2甲4氯钠盐、2甲4氯丁酸乙酯 3、混剂:
乙草胺+ 2,4-D丁酯 苯达松+ 2甲4氯钠盐
一、苯氧羧酸类(3)
注意事项: ❖易挥发、飘移导致临近作物药害 ❖喷雾器清洗要彻底 ❖适宜的用药期 ❖严格用量
二、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
为选择性苗后茎叶处理剂,用于
大豆、花生等阔叶作物田防除
O CHCOOCH3 禾本科杂草,75-120克/公顷。R
第二节 除草剂选择性机制
位差与时差选择性 形态选择性 生理选择性 生物化学选择性 除草剂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获得选 择性
火炬为链接
位差与时差选择性
1. 位差选择性 一些除草剂对作物具有较强 的毒性,施药时可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 中或空间中位置的差异而获得选择性。
(1)土壤位差选择性 利用作物和杂草的 种子或根系在土壤中位置的不同,施用除 草剂后,使杂草种子或根系接触药剂,而作 物种子或根系不接触药剂,来杀死杂草, 保护作物安全。
二、茎叶处理法
播前或移栽前茎叶处理 百草枯 草甘膦
播后苗前茎叶处理
百草枯 草甘膦
作物生育期茎叶处理
➢ 全面喷雾:精喹禾灵
➢ 定向和保护性喷雾:百草枯
第三节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3)
✓ 喷雾法 ✓ 撒施法 ✓ 泼浇法 ✓ 涂抹法 ✓ 滴灌法 ✓ 杀草膜
按施药方法划分
第四节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保护性喷雾
定向喷雾
(2)时差选择性 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 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 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选择性。
百草枯
草甘膦
形态选择性
利用作物与杂草的形态结构差异而获 得的选择性。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形态差异与耐药性
形态
叶片
生长点
植物
单子叶
竖 立 , 狭 小 , 表 面 角 顶芽被重重叶鞘所 质 层 和 质 层 较 厚 , 表 包围、保护,触杀 面 积 较 小 , 叶 片 和 茎 性除草剂不易伤害 秆 直 立 , 药 液 易 于 滚 分生组织。 落。
化酶(ACCase); ❖ 对哺乳类动物低毒; ❖ 多数品种环境降解较快; ❖ 易产生抗药性。
药剂名称 喹禾灵 (禾草克)
禾草灵
高噁唑禾草灵 (威霸)
噁唑禾草灵 (骠马)
噻唑禾草灵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
化学结构
特点及用途
用于大豆、花生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 科杂草,100-120 克/公顷。R 体为精禾 草克
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多种受粉途径 多实性、连续结实性、落粒性 多种传播方式 种子长寿性 出苗持续不一 抗逆性强 杂合性 可塑性 拟态性
三、杂草的分类(1)
根据形态学分类 ❖ 禾本科杂草(grass weed)
茎圆、节间明显、中空;常有叶舌;一个子叶; 叶鞘开张;叶片狭长、叶脉平行、无柄。 ❖ 阔叶杂草(broad leaf weed) 茎圆、节不明显、茎实心;两个子叶;叶长宽比 小;叶脉网状、有柄。 ❖ 莎草类(sedge weed) 茎三棱、无节间、茎实心;叶鞘不开张;无叶舌、 一个子叶、叶片狭长、叶脉平行、无柄。
用于小麦,大豆,油菜,大麦等作物田防 除禾本科杂草.有效成分用量 700-800 克/公顷
用于大豆、花生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 科杂草,40-50 克/公顷用量
加安全剂解草唑,商品为骠马。苗后茎 叶处理,用于小麦田防除禾本科杂草。 用量 120-180 克/公顷
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及多年生 禾本科杂草。用量 200-240 克/公顷
哒嗪酮类、氟啶酮 m-苯氧基苯酰胺
哒草伏、嘧啶类
八氢番茄红素 六氢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
a -胡萝卜素
b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与除草剂作用部位
第三节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1)
按喷洒的目标划分 一、土壤处理法 ❖ 播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2)
第六节 除草剂混用目的
扩大杀草谱 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增效
第三部分 除草剂品种及其及后发展趋向
一、苯氧羧酸类(1)
基本结构:
O (CH2)n COOH
特点:
➢ 生产上应用盐类和酯类;
➢ 选择性输导型茎叶处理剂;
➢ 打破激素平衡;
➢ 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
➢ 防除阔叶杂草。
一、苯氧羧酸类(2)
绿麦隆 异丙隆
氨基甲酸酯类
杀草丹 禾大壮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 精喹禾灵 盖草能
磺酰脲类
烟嘧磺隆 苯磺隆
咪唑啉酮类
普施特 灭草喹
常见除草剂类别(2)
❖环己烯酮类 ❖环亚胺类 ❖嘧啶水杨酸类 ❖磺酰胺类 ❖有机磷类 ❖二苯醚类 ❖腈类 ❖联吡啶类
拿捕净 收乐通 恶草灵 快灭灵 农美利 棉草净 阔草清 草甘膦 草丁膦 杂草焚 虎威 溴苯腈 辛酰溴苯腈 克无踪
幼芽吸收 胚芽鞘、胚轴、幼芽
二、除草剂的输导
共质体系输导 质外体系输导 质外-共质体系输导
共质体系输导
❖活组织 ❖韧皮部 ❖同化液流 ❖上下传导 ❖进入需糖部位
质外体系输导
✓死组织 ✓木质部 ✓向上传导 ✓蒸腾液流
三、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抑制光合作用 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 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 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 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
一、除草剂分类(2)
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性能分类
输导型除草剂 除草剂被植物根、茎、 叶吸收后,能够在植物体内传导到其它 部位。如,草甘膦、烟嘧磺隆
触杀型除草剂 除草剂接触植物后不能在 体内传导,只在药剂接触部位起作用。 如百草枯、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
一、除草剂分类(3)
除草剂按喷洒的目标分类 ❖ 土壤处理剂 除草剂喷洒到土壤表面,
A、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 在作物播种后 出苗前用药,利用药剂仅固着在表土层(约 1-2厘米),不向深层淋溶的特性,杀死或抑 制表土层中能够萌发的杂草种子,作物种子 因有覆土层保护,可正常发芽生长。
B、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法 利用除草 剂在土壤中的位差,杀死表层浅根杂草,而 无害于深根作物。
(2)空间位差选择性 一些行距较宽且作 物与杂草有一定高度比的作物田或果园、树 木、橡胶园等,可用定向喷雾或保护性喷雾, 使一些对作物有毒害的除草剂药液接触不到 作物或仅喷到非要害基部。
关于酯化植物油:见学术报告
植物叶面吸收除草剂示意图
一、除草剂的吸收(2)
根系吸收 ❖质外体系 ❖共质体系 ❖质外-共质体系
除草剂进入根部示意图
质外体系
吸收 细胞壁 凯氏带 木质部
共质体系
吸收 穿过细胞壁 原生质内 胞间连丝 韧皮部
质外-共质体系
吸收
共质体系
凯氏带 韧皮部
木质部
一、除草剂的吸收(3)
三、杂草的分类(2)
根据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年生杂草 二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实生苗
第二部分 除草剂基本知识
第一节 除草剂分类(1)
除草剂按作用方式分类 选择性除草剂 除草剂在植物间有选择
性,能够杀死某些植物,而对另外一 些植物安全。如,精喹禾灵、乙草胺 灭生性除草剂 该类除草剂在不同植物 间没有选择性,即对所有植物均有毒 害或有抑制作用。如,百草枯、草甘 膦
第五节 导致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1)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除草剂产生药害的重要原因,是可 以避免的。 ❖ 施用过量的除草剂; ❖ 使用时期不当; ❖ 施药方法或作业不标准; ❖ 药械性能不良、选用药械错误或清洗不彻底; ❖ 雾滴挥发与飘移; ❖ 药剂混用不当
导致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2)
1、土壤因素: (1)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 (2)土壤积水 (3)土壤残留 2、气候因素: (1)温度: (2)湿度 (3)降雨 (4)风 (5)光照
砂土 大 小 弱 高 强 重
壤土
黏土 小 大 强 低 弱 轻
土壤质地对除草剂药效及药害的影响
(2)土壤水分
除草剂只有在土壤中处于溶解状态, 才能被植物有效吸收而发挥作用。 土壤含水量大,药效就高。
(三)土壤微生物 ➢持效期 ➢下茬安全性
2、气象因素的影响
❖ 温度 ❖ 湿度 ❖ 光照 ❖ 降雨 ❖风
(1)保护物质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保护物质为活 性炭。
(2)安全剂 商品莠丹(Sutan)=丁草特+R-25788 扫弗特(Sofit)=丙草胺+CGA-123407 骠马=威霸+解草唑
第三节 除草剂的吸收、输导 与作用机制
✓吸收与输导 ✓作用机制
一、除草剂的吸收(1)
茎叶吸收 蜡质层 角质层 细胞壁 质膜 细胞质(?)
以杀死未出土杂草。 ❖茎叶处理剂 喷洒到杂草茎叶上起作用
的除草剂。
一、除草剂分类(4)
除草剂按化学结构分类
除草剂可以按其结构划分为不同类别, 以便于比较不同类别的除草剂的作用特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