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一、园林与文人情操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中国诗歌讲究通过诗人的“心悟”对自然进行提炼加工,从而能动地超越自然。

中国园林的诗意,表现为诗歌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园林是具体化的诗歌,诗歌则是抽象化的园林,所以中国园林总能给人种“如诗”的感觉,而园林诗则将者极好的达成了统。

从魏晋开始,诗歌开始渗入山水题材,如谢灵运的诗中便有“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岩,绿筱媚清涟”之句,为人们描摹了一个树影山光的美妙世界。

尤为妇孺皆知的是山水田园诗人陶潜,陶潜很多诗作既是田园诗,也是园林诗,如名篇归去来兮辞中便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脸炙人口之句。

陶渊明于门前栽种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又因为爱菊,宅边篱下遍植菊花。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始终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一如他园中的柳菊,冰寒自守,清逸不阿。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内含丘壑,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舍着炽热的感情。

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使最普通的农家园林小景和最普通的生活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及高尚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白居易曾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遗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后又专程拜谒陶渊明故居,写下《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用“尘垢不朽玉,灵风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洁人格,最后还写道:“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极尽崇慕之情。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园林的影响很大,直至明清还有不少江南园林取他的诗文之意来命名,如“归田园居”、“觉园”、“耕隐草堂”等。

诗是一种文化的不断沉淀,渗入了某种深刻的意义,它所包括的情思内涵,增添了园林风景的意境之美,也洗灌了欣赏者的心灵。

从此点来说,陶渊明的园林美学思想其渗透性和延展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农家园林小景的本身,亦超越了诗歌字面的含义,他使得园林风景与诗歌意象融为一境,二者不为一体,却又浑然一体,园林美学和诗歌的意境由此都得到了一个提跃,划出了一个园林诗意的范畴流派。

清代学者袁校在世时也曾修一园林,名曰随园,就在这个园中,他隐居大半生创作了《随园诗话》。

袁枚努力将随园变成他可以优游于诗书世界的一个载体,他可以从中得到从其他地方不能获得的快乐。

从《随园诗话》中也正可以看出园主袁枚的艺术个性、人格倾向与人生追求。

袁枚重视自然,但也不主张废除人功。

诗论中如是,造园亦是。

从其建园时就势取景的构造方法,即可知道他的因子既有人功,但亦没有过分的人为雕饰,很好地结合了自然美与人工美,使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相融为一,使人从有限的地域空间走向无限的宇宙空间,引导身处其中的人真切地感受到宇宙自然,并从中感悟历史体味人生,让单纯的景色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韵味,园林和诗歌由此达到了一个更为和谐自然、深远的高度。

中国的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遁世情结,但是这个隐世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荒寒”的,而是生机勃勃的,他们构建的也是充满生机、寓意积极的园林,使得他们既可出世隐居于城市山水林闻,修心养性,又可入世合家欢聚,进行社交往来,融通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

例如深究禅宗的王维,他的私人园林辋川别业,达到了“诗中有面,面中有诗”的园林巔峰,处处透出禅理;他在《鹿柴》中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实际上是一处王维参禅的地方,禅宗的神秘赋予了辋川别业特殊的宗教意境之美。

中国园林之美正是意境之美,它将人的感官、感受和自然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它巧妙的应用自然因素与人类感官的结合,从而创造自然美,提高园林的审美意境,达到虽在闹市中,犹如隐居山林的效果,文人们诗意寄居的的“隐于市”因此也才成为可能。

二、园林与文人爱情
沈园,又名沈氏园,本系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多亩,也是现今绍兴古城内著名的古园林,整座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树木扶疏成趣。

清乾隆《绍兴府志》引旧志,“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沈园大门池台极盛”,指的就是该沈园。

一处宋朝的私人花园,经历800多年,至今仍得以流芳,除了其园林构建的精致,更因为一个千年不老的故事,-首感人至深的《钗头风》。

相传,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瑞分离。

公元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两人分离七年后邂近于沈园。

陆游感慨怅然,题《钗头风》词于壁间,“红酥手,黄騰酒。

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泡鮫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1”词句极言“离索”之痛。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和之一首《仅头风》“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还家后唐婉情意凄绝,不久悒都而逝。

陆游闻知此事,悲痛不已,终生难以释怀。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之地。

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陆游必入园中凭吊。

公元1192年,他68岁时,重游沈园,此时距唐琬逝去已有40年,而沈园,也已物是人非。

陆游感慨万千,作《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地台。

唐婉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斯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士,犹吊遗踪法然。

”79岁时,陆游又来沈园作下绝句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

诗人为怀念唐琬,仅追忆沈园之邂后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

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沈园才得以成为怀念诗人的重要纪念地。

今人之所以拜谒沈园,除缅怀诗人与欣赏古典园林之外,也为了感受人世间的不渝爱情。

后人读到陆放翁“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知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江山,直
至其临终前绝笔《示儿》,仍是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这是一个名人应该有的情怀,是符合世人期待的高格,然而,陆游诗作最为催人泪下的,却是沈园诗作,沈园让我们读到一个风云人物如凡人一般的情感,读到一个也会为爱情痛苦的政治家,读到一个公众人物内心最普通最真实的愿望与思念。

也许也正因此,世人才更深的理解了陆游诗作。

三、结语
中国文人极其重视自家的园林,他们往往亲自操刀进行设计,他们以笔写诗歌言志,而在园林的设计上刻画着抱负和情感,园林承载着他们深厚的家园情结,被他们赋予了鲜明的个人理想色彩。

文人们的私家园林,绝不仅仅是处居所,更不仅仅是消闲之处,他们的园林是他们理想家国的缩影,每一处细节都包含着他们曾经言说或不曾言说的情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