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实践


1。生成期:殷、商、周、秦、汉时期。以皇 家宫苑为主。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 得到发展,奠定了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基础。 3。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白居易、西湖 等。 4。成熟期:两宋、元、明、清。 5。成熟后期:清中页到清末:辉煌与颓废并 存。
1)殷商——囿
三 靈 園

"圃"、“园”都是种植蔬菜、花果、草木的。“圃” 的周围常无垣篱,而“园”的周围则是有垣篱的。 “囿”和“苑”古代典籍一般作是养禽兽的。 “苑囿 ” 主要作为皇家园林的专门名词。 “圃”“园”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 ”“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从严格意义上讲, 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 园林,因为它只有实用的物质功利价值。

建章宫
为汉武帝时建造,与未央宫相连,宫内养有动物, 开辟了水池——太液池,池中有三个岛屿:瀛洲、 蓬莱和方丈。总体布局上,北部为园林,南部为 宫殿,是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
6.
中国园林艺术是现代城市建 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取之不尽的 理论财富。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 历史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与进步,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就
1.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国际景观建筑师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 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科在 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东方体系、
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2.中国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 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
国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 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 G. A. Jellicoe)曾经在1985/86IFLA年报发表论 文《伊甸园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报发表的论文)中说: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1、源于自然,对自然的提炼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的。而山水植
被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的的利用或模
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和剪 裁,从而出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虽为人做,宛
自天开”,达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
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宋徽宗的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3)写意山水: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
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
进一步。 苏州拙政园、环秀山庄、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
留园-冠云峰
环秀山庄 ,假山是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1764~1827)所堆。 他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1641~1710)的“笔意”,因 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正面山形 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 峭,相互呼应。

关于园林….中国 园林是一种艺术,它是在如下„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机组成部分中的一 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样,在没有达到他 的极限之前,他作为大自然从属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这种中国哲学会使'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一种非常 平静与安定的状态。还有真正令人激动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扑 面而来的暴风骤雨,随风起舞的树木,轰隆泻落的飞瀑,它们使我们 平静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阵阵波澜。又如中国文人在园林中种植芭蕉, 是为了倾听雨打芭蕉的曲调。在中国或日本茶庭中产生的这种对自然 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领悟的。
詩韻伴鐘聲
月落鳥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4)唐——自然山水園
華 清 池
4)唐——自然山水園
輞 川 圖
辋川图
5)宋——寫意山水園
艮 嶽 設 想 圖
金明池夺标-张择端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清 北 海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清 北 海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 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叶秀山:人及其世界-"人诗意地存在着" .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审美活动贯穿了人的一生。 审美的态度及美学观点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 生重要影响。
园林美学: 园林美学是应用 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 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园林建筑与家具陈设的美学关系.
3. 园林美学还包括生态美,生态美是天地之美,是 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美。人要和所有生命打 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容为一体,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4. 园林美学中同时存在着社会美,园林社会 美的内涵美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 标准和高尚情操,寓入园林景物中使人触 景生情。园林社会美具有娱乐性,稳定型, 正面性。
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有
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 龙点睛的作用。
瘦西湖
拙政园小飞虹
4、意境的蕴涵

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本质特征。 园林意境: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 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 露出来的思想意蕴。它不象花草树木一样 实在,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 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一)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二)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三)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四)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3、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将物质生活与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审美需要结合 起来。在自然山水中,人们已经大规模的建造离宫别馆和亭台楼阁了。经 过千百年的积累,人工建筑景观将自然山水点染得更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 民族精神,具有点上添花之妙。 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 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

1)一池三山:代表仙境
2) 个园——竹园,网师园-隐逸。 3)匾、对联、石刻等。
五、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之美
1、山石之美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对仙境的向往:一池三山,象征东海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2)模写山水: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
五代钱镠(liu)开创吴越国.曾有方士对钱镠说杭州西湖是 龙脉所在,言道:“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 如填筑西湖建府治,国祚当十倍于此”。 钱镠回答说: “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岂有千年而 天下无真主者乎?”断然回绝了术士的建议,西湖因 此得以保全。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 林创作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设计,不但埃及、巴比伦、 希腊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也不例外是整形几何 式的。但是中国早在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茂陵富人袁广汉的私园已经采用了自然山水派园 林艺术手法了。这种“自然山水派”园林,正是 全世界进入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大都会的城市居民 所渴望而梦寐以求的。
圓 明 園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
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圓 明 園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 明 園
杏 花 春 館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 明 園
杏 花 春 館
6)廓然大公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景区。康熙末年,在圆明 园还是皇四字赐园的时候就已经建成,初名“深柳读书堂”, 乾隆年后称“廓然大公”,又称“双鹤斋”。在乾隆二十年( 1755)又对廓然大公进行了改建,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 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



“囿”“苑” 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开始,因为它 至少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2)秦漢——建築宮苑
建 章 宮
3)魏晉南北朝——山水園
魏、晋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这是精神觉醒和审美意识走向自 觉的时代。
北魏洛阳华林园,始建于三国时魏国.
3)魏晉南北朝——山水園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寒山寺在苏州 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 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 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 502-519年),距今已有 1400多年。原名“妙利 普明塔院”。唐代贞观 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 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 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2、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 并同步发展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漫游名山大川,他的山 水画中就饱含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 兴霞蔚”这样诗一般的意境。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 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 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 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 望。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实践

建筑美学——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建筑 的各种特征。
建筑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2.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 3.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 4.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5.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 6.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7.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