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

中国经典电影《芙蓉镇》解读谢晋导演将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

它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

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芙蓉镇》的历史背景复杂,它纵贯了中国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

这段时期,不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而且之前还有四清运动等。

谢晋的电影是精神心灵的诗意表达。

对人的信仰的深度思考,对生命的讴歌,劳动与自然的质朴流露、甚至是彻底的软弱与真诚,这些构成了谢晋作品的思想内蕴,其实也是谢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

尤其是《芙蓉镇》中青石板路上的那段由竹扫把作证的爱情。

《芙蓉镇》中青石板、竹扫把下对人性的呼唤,正是通过画面、声音、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道具使用等方面来体现的。

《芙蓉镇》本片分上下两集,讲述了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芙蓉镇上,人称“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镇党支书也是胡玉音干哥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及乡邻们都为他们高兴。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世道的荒谬从不停调换角色的李国香与王秋赦两人身上便可窥见。

一起扫街时,胡玉音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归罪于秦书田,后者曾在她与桂桂成亲之时唱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歌、在她新房子建成之时写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联。

对于胡玉音的怨恨,秦书田并不多做辩解,相反时常暗中将她帮助。

慢慢地,两人生出感情,计划着成为一家人好好生活,但前路充满血腥雨。

而在他们最艰难时,谷燕山从没忘伸手一帮。

“安安心心成个家,也过过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这是影片最后秦书田说给李国香的。

看见人家做生意挣钱了,就和人家过不去,看见人家结婚了,自己还是老单身,就和人家过不去,李国香活到最后听到这句话时也该有点醒悟和后悔了。

反而姜文却很乐观,作为原先文化馆长,却收到打压,平时低调做人,对上级唯唯诺诺。

在他那段孤单的日子了,却依然没有失落过,顽强的活过来了。

在他因为和胡玉音结婚,而别宣判十年监禁时,他告诫胡玉音“要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他不仅自己依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活下去,而且也要将这种生命力传给别人。

刘晓庆在影片中饰演的胡玉音是一个生性乐观,与人亲近,勤劳勇敢的女孩。

依靠自己的双手,卖米豆腐,又因为自己热情待客,手艺好,所以生意很兴隆。

又肩背手扛,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辛辛苦苦盖起了楼房。

满以为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却又有人和她过不去了。

“文化大革命”暴发。

那是一个人和人过不去的年代。

胡玉音被打成了富农,好吃懒做的王发胜做了革委会的书记,开始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胡玉音的老公却是一个很窝囊的人,至少给我的印象是这样。

他总是被玉音的光环笼罩着,连站都站在玉音的后面,自己像是个奴才,没有男人的那种主见。

不过他两在一起生活也是相安无事,一个会打理,一个又听话。

玉音也不嫌弃他,不会去刺激他的自尊心。

反而也很需要他,至少玉音在精神上需要有个男人伴。

我觉得这点玉音做得很好剧中人物:芙蓉姐、桂桂、村支书、癫子、女领导、陈懒汉,粮站主任镜头1:影片一开始就是芙蓉姐在磨大米的镜头,并且配着片头的文字介绍,和一首女人唱的调调很搭的曲儿。

注意,这个场景还没结束,让后就是芙蓉姐夫一起帮着魔魔,一个添,一个磨,好一副和谐小两口做生计的生活场景!这时的音乐也变成男女对唱了!磨磨做米豆腐,是整个影片贯穿的一个重要线索,影片以此开头,确实不错。

镜头2 是整个影片的开篇镜头。

主要刻画了芙蓉姐精明、聪慧、通达、漂亮的这么一个活泛小生意人的形象,同时剧中主要人物,都在此亮相,并且很巧妙、简洁、恰到好处的为故事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镜头3 介绍的是芙蓉姐姐和桂桂的感情戏。

导演太有才了,演员也表现的非常到位,仅仅用了短短三个连续的小片段就把二人相识到结婚的过程表现出来,同时也很好的进一步的深化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片段一求婚年轻小伙背着礼品初次到女方家,几分不安,几分紧张还有那少年特有的微微羞涩:女儿家在窗口好奇的偷偷的瞧这登门求婚的小伙到底长的啥模样,呵呵,还不错;小伙看见姑娘偷偷的瞄自己了,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心咚咚的跳个不停:不好,被小伙发现了,赶紧拉上窗户。

片段二勤劳的小伙时常到心仪的姑娘家帮忙干活。

姑娘悠闲、矜持、调皮地坐在自家堂屋的长凳上嗑瓜子,晃着两条腿。

小伙忙晚,凑到女儿家的跟前,芙蓉姑娘送他瓜子,小伙双手要接,但是姑娘太调皮和精灵了,故意从高空一点一点的往下撒到他的手中。

此片段进一步深化了芙蓉姐姐那调皮活泼的性格和桂桂老实、木讷的形象。

片段三就是他们拜堂的情景了,其中穿插了艺术家癫子的唱堂戏,为以后刻画和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镜头4 芙蓉和初恋情人(村支书)的恋情介绍。

也是仅仅用了三个片段,两个场景就把二人热恋、分手以及分手的原因交代的一清二楚。

王秋赦那破败的吊脚楼。

正如王秋赦的命运,摇摇欲坠并且最后倒塌。

一个封建时期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在最后的坍塌,它代表一个符号终结,也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芙蓉镇》中每一个角色都是饱满的、立体的。

胡玉音:二十五六岁,浓眉大眼,面如满月,她待客热情,性情柔顺,米豆腐做得好,给的足,人们都称她“芙蓉姐子”。

而正是这样一个“芙蓉姐子”,却因为阶级斗争的弊端,人们的嫉富心理,使得她的一生悲惨遭遇就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开始了。

当四清运动开始后,成为运动工作组组长的李国香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胡玉音,因为她赚钱了,那个年代,只要赚钱多就是错,没有人问你是什么途径。

于是,胡玉音被划为了“黑五类”,所有和胡玉音扯上关系的人全部都遭受了牵连,老实到了窝囊的胡玉音的丈夫也因为被动到要反抗而被扣上了刺客的帽子而处死。

秦书田:扫帚上的舞蹈芙蓉镇最神秘也最具有人性光彩的人物秦书田是新知识分子的代表,原来是文化馆馆长,后来因为喜好音乐写出的歌曲惹了祸被下放到芙蓉镇改造。

他混事、乐天,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挨批斗、游街,他都是一马当先、笑眯眯。

当他握着扫把起舞时,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扫帚上的舞蹈,其实舞出的也是对人生的感悟。

在李国香也被一起游街示众的时候,他对她说:你也是人。

短短的四个字,一句话,体现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的真性情的流露,这是最自然,最本性的性情的表达。

谷燕山:芙蓉镇上最后一棵还没有倒下的芙蓉树。

“完了,没完”,当谷燕山从黎满庚家出来的时候,醉醺醺的在路上喊着,这话,不仅仅是对战场上战争的控诉,也是对这场运动的控诉。

他在医院看到护士帽檐上的红色五角星,又让他回想起那段战争,而此时已经不再是控诉,新生命的降临,也预示着新希望的出现。

两场虚实战争场面的不同展现,也将谷燕山,芙蓉镇最后一棵还没有倒下的芙蓉树,刻画的饱满、立体。

李国香: 芙蓉镇上另外一个重要的女性。

典型的“坏女人”形象。

李国香一开始在芙蓉镇当国营饮食店经理,“四清”运动中作为工作组组长蹲点芙蓉镇,“文革”中作为县革委会常委、公社革委会主任再次掌握芙蓉镇政治大权。

当“文革”后她在影片中出现时,虽然没有透露具体官职,从其拥有的专车上可以看出政治地位应该是更高了。

似乎除了“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批斗外,她一直都很顺。

但伴随着政治上得意的却是情感上的缺失,最早在国营饮食店当经理时,乡亲们就不喜欢她。

个人情感上,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归宿,之前喜欢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不喜欢她,“文革”当中甚至还与赖子王秋赦混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秦书田在“文革”后一次与她的偶遇中也提到“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

胡玉音家新房刚盖好的时候,她到胡玉音家拜访,在屋里对胡玉音的盘问,以及她的步步逼近。

她对谷燕山的盘问。

都体现了李国香这个人物的“坏”和自私。

王秋赦: 他的好运全靠“根正苗红”、“三代雇农”走了红运。

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像那摇摇欲坠的吊脚楼,在运动后坍塌,疯掉。

运动前王秋赦是一个穷困潦倒又好吃徽做的人,“四清”运动中成为李国香所谓的政治运动需要结合和依赖的人,跟着李国香跑前跑后搞运动。

文革当中更是一步登天,当上了镇里的党支部书记,但“文革”结束后却戏剧性地疯掉了。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结局看成是他“文革”中风光无限的代价,而同时他还需付出的另一个代价则是情感,除了在镇上受到群众的排斥外,在个人感情上也极其空虚。

此外,经典、简洁、寓意丰富的台词也是此部影片很成功的一个地方。

台词1:“完了、、、没完、、、完了、、、没完、、、”这是一个从战场上负过伤,热爱新中国的老干部在醉酒后面对人逼人,人踩人的阶级斗争那无奈但是还存有一丝希望的呐喊。

台词2:“人心不死啊” 这是热爱生活、苦中作乐的文化人癫子在夜晚听到老战士在街上狂喊之后说的唯一一句话。

台词3:“像牲畜似的活下去” 这是艺术青年在被判刑10年,有身孕的妻子被判3年时,留给妻子唯一的话,也是妻子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台词4:“天亮了,鬼就不出来了”。

玉音被划为富婆成分,每天扫街,过着像鬼一样的生活,她觉得丢人,心里无法接受,不喜欢这种鬼一样的日子。

因此,她对和她一样处境的同伴发出的愤怒的呐喊,但是她的同类却用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来生活,心里一直抱有希望,相信天早晚一天会亮的。

这不仅预示着黑暗后的黎明即将到来;同时,也是一种人/鬼的隐喻。

表面是句对胡玉音埋怨的回答,但其实这里面表明了他的信念,即:天终有亮的时候,等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平反冤雪,正当地做人了。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体现了自然生命的顽强延续。

台词5:“该癫的没癫,不该癫的都癫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