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名作赏析之《芙蓉镇》——观影小感受×××会计班××××《芙蓉镇》——观影小感受电影《芙蓉镇》是谢晋导演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芙蓉镇,很美的名字,表面上看来,跟这个影片完全不搭调,谢晋导演完全可以换一个更好更贴近影片内容更有吸引力的名字,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了解这部影片的内容,只是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名字我可能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中国影坛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有改名字的也不在少数,文学作品与电影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就其名字来说,文学作品不一定要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这里所说的文学并不包括那些为了增加发行量而刻意改名字的作品),因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他们可以历经千年而依然为人们所铭记;虽不知电影最早的雏形是什么,但是我觉得电影是集娱、商业与文化于一身的,当然后来的纪录片要另言之了,既然电影有商业和娱乐的性质,那就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个很响亮很个性的名字,就像现在的明星都需要一个艺名一样,一个响亮个性的名字会更有吸引力,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记住他们。
芙蓉镇,让人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静谧、恬淡、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而电影《芙蓉镇》简单说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或者说是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一提到文化大革命,我想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阶级斗争、游街示众、批斗大会、睡牛棚以及艰苦的劳动改造;一个像是美好的天堂,一个却充满了残酷的斗争,精疲力竭的精神挣扎,也许就是这样有着强烈对比特性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对那个不堪回首的动荡年代的思考,就像鲁迅说的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许谢晋导演是想用这种残忍的对比来冲击观影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很多,影片开始是1963年,湘西小镇街头热闹非凡,勤劳善良的胡玉音和黎桂桂夫妇卖米豆腐的热闹的场景与文革开始后,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冷清灰暗的街头形成的对比;靠自己的双手换来富裕生活的胡玉音夫妇(代表了那部分当时的勤劳善良的小资产者)与好吃懒做生活一片狼藉的王秋赦(代表了当时那部分懒惰钻运动和制度的空子无产者)的对比;懦弱愚钝的黎桂桂与隐忍坚强的秦书田的对比;蒙昧的大搞运动的李国香王秋赦等人与清醒的认识到运动本质而冷眼旁观的秦书田(从影片结尾语李国香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同为国家干部的芙蓉镇书记黎满庚的懦弱(虽说他以自己有家室为为借口自己辩解)与刚直不阿的粮站主任谷燕山的对比……看似坚强胡玉音是整个电影的主线式人物,她似乎成了一个悲痛和灾难的化身,矛盾的集结点。
新富农胡玉音,是片里最惨的一个,自己和丈夫起早贪黑的磨米豆腐赚钱,终于一砖一瓦的盖起了新屋,却运动了,又被当年国营小吃店的经理现在的运动组的组长李国香划成了新富农,不经没收了新屋和1500元的血汗钱,丈夫黎桂桂也被逼死了,在多年扫街中爱上了秦书田,终于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没想到结婚时门框上却贴着白对联(死人用白对联),后秦书田被判刑10年,她自己也被判刑3年,有孕在身,却无人在身边照顾,还要每天起早贪黑的扫大街,到最后还是个难产,还要剖腹,不过最后还是母子平安。
入狱前秦书田对胡玉音说过一句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她坚持了下来,像牲口一样,活了下来。
秦书田,一个中国文人,然而他却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士可杀不可辱的形象,面对生活的磨难,政治的迫害,精神的打压,他没有去抗争,选择了在逃避中独守住心里那一片净土,带着人性看着这个吃人的运动吃人的社会,充满希望的活着。
秦书田在这里代表了那一群度过了痛苦和磨难的人,他们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他的出现不仅拯救了身在苦难的愚昧却顽强的胡玉音,还拯救了老百姓心中那个已经不再相信的希望……李国香,影片中的一号反面人物。
1963年还是国营小吃店经理的时候喜欢上了粮站主任谷燕山,可是谷燕山不喜欢她。
老谷对胡玉音很好(也许是纯粹的友谊吧),再加上胡玉音的米豆腐生意红火,而她的国营小吃店却门可罗雀,于是李国香就恨上了胡玉音,一年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了帷幕,而此时李国香以运动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回到芙蓉镇(她的县委书记舅舅曾经把她调走),自然老冤家胡玉音就成了她批斗的首要对象,于是胡玉音顺理成章的被化为新富农,没收了家产,悲惨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李国香后来在文革中也被打倒,理由是她搞“破鞋运动”。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为之,在李国香这个曾经威风的工作组长被打倒后,在大雨中被王秋赦羞辱,颜面尽扫。
可是当她平反后(此时依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却真的与镇上曾经羞辱自己的最龌龊肮脏的男人王秋赦搞起了破鞋,这很具讽刺意味,这也许是导演在讽刺那些发起运动批判别人的人自己也是一身腥吧!王秋赦,影片中对其好吃懒做的性格描写甚多,例如,在国营小吃店,进屋就要伸手去抓桌上的吃食,不得手后愤愤不平的说:“我这个国家的人,来到国家的小吃店连口热水的没得喝!”;在胡玉音的米豆腐摊位前蹭吃蹭喝,却从不搭把手;曾经不要脸的对黎满庚说:“等我当上了县委书记……到时候我来芙蓉镇视察,你可别糊弄我,这芙蓉镇有什么吃食,有什么特产我清楚!”;去外边学习运动回来后一桌的大鱼大肉为他接风;李国香平反后,又威风的回到芙蓉镇,王秋赦去向李国香“忏悔”,吃了李国香吃剩下的鸡腿……这么多的刻画其好吃懒做嘴脸的镜头都很传神,一点也不会使观众觉得累赘厌烦,相反,恰到好处的塑造了王秋赦的人物形象。
当年黎满庚与胡玉音相爱,曾有多少次他们在荷塘边诉说着自己的爱恋,可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党籍,他可以毅然与所谓的小黑店的老板的女儿胡玉音分手,而娶了与自己“门当户对”妻子。
运动终于来了,黎满庚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人,向工作组交出了胡玉音交给他保管的1500元钱,落井下石。
又一次以牺牲胡玉音保住了自己的党籍,并顺理成章的成了王秋赦的秘书。
他以为只要保住了党籍,只有自己是党员才可以跟随着党,他对党的忠诚是盲目而愚昧的。
黎满庚爱党爱国家,谷燕山又何尝不爱他曾经追随的党,又何尝不爱这个他曾经为之流血付出自己一生的幸福换来的社会。
谷燕山,曾经的军人,为了新中国,新社会付出了所有,可是这样的残酷的不分黑白的社会就是他为之奋斗过的吗?他心痛了,迷惑了,于是他用酒来麻痹自己,可是他心中的痛又岂是酒精可以麻痹的。
一次与黎满庚酒过三旬后道出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如今有的人要吃人肉!”。
酒后,他一个人晕晕乎乎的走在漫天飞舞着雪花的芙蓉镇,他真的醉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口中呼喊着:“完了……完了……没完……完了……没完……”,这看似不着边的话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就在这放声嚎喊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战火映天的战场,把自己手中的酒壶(实际上是个军用水壶)当作手榴弹,投向了想象中的敌人,最终他还是无力的倒下了。
他谷燕山,钢铁般的战士,在战场上不曾害怕,不曾倒下,因为战场上的敌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他手中有武器,大不了就是你死我活;可是如今的敌人在哪里?那些敌人仿佛是透明的,他看不见他们,他手中没有了武器,他用全身的力气嚎尽了心中的痛苦,倒在了雪地中,可是明天醒来他依然不得不面对这个万恶的社会,万恶的制度,所幸的是他还有酒!胡玉音难产,谷燕山把他送到了县医院,当他迷醉了那么多后又一次看到医院护士红红的领章和帽檐上的五角星,记忆又把他带回了惨烈的战场!他又一次不得不从他的被酒精麻醉的世界中回到现实中来。
社会对他太不公!,现实对于他太残忍了!影片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台词:例如:前边提到过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完了……完了……没完……完了……没完……”还有:“这鬼还会谈恋爱”“不管黑夫妻,红夫妻,白夫妻,总归是夫妻吧!黑夫妻那也是夫妻啊,我们该高兴的”“我们总是人吧!就算是公鸡和母鸡,公主和母猪,公狗和母狗你总不能不让他们婚配吧!”“不要跟他们过不去了,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这世道啊!真有意思,叫癫的人不癫,不癫的人到癫了。
“运动了,运动了……”……影片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桥段和镜头:例如:(上面提到的就不在重复)一对扫把,这一对扫把曾经很多次的出现,是它们见证了胡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情。
一边扫街一边跳华尔兹,展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即使精神被那样的压抑,不能泯灭他们追求快乐的心。
黎满庚让秦书田在墙上写革命标语,秦书田问他自己要写什么字体。
我们不能不说他真的很可爱。
李国香第一次去胡玉音新屋时,黎桂桂的表现。
他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让自己的老婆去面对李国香,按中国的传统,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应该是黎桂桂接待的,可是他却连话都不敢说,等李国香走了,才从里屋出来。
秦书田在李国香的窗下放上泥巴,使偷情后爬窗出来的王秋赦摔了一跤,这是他们在被压抑的日子里自己寻求生活的乐趣。
从狱中出来的秦书田与李国香在船上的精彩对手戏也令我们回味无穷……王秋赦的房子倒塌……象征着文革的结束……象征着以王秋赦为代表的物质的运动派的瓦解,疯掉的王秋赦拿着破锣不停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无法评说芙蓉镇拍的真实与否,但不管他真实与否,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这是电影,而且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关于导演,不用我说太多,因为他是谢晋,无论我说他是伟大或是不伟大,他都是中国观众心中的谢晋。
关于演员,我也不想说太多,因为他们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
所以我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关于这部影片我想说的太多太多,可是那又怎是我简单的几千字就可以述说的尽得……我相信历史会给《芙蓉镇》做出最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