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1讲 托物言志——《白杨礼赞》-学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1讲 托物言志——《白杨礼赞》-学案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托物言志——《白杨礼赞》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二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学习重点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难点
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王安忆
《长恨歌》
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一、二)
1.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拓展:文化知识——杨柳的文学含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第六届(1999-2002)
熊召政
《张居正》
魏巍
《东方》
张洁
《无字》
莫应丰
《将军吟》
徐贵祥
《历史的天空》
姚雪垠
《李自成》
柳建伟
《英雄时代》
古华
《芙蓉镇》
宗璞
《东藏记》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
第七届(2003-2006)
贾平凹
《秦腔》
第二届(1982-1984)
李准
《黄河东流去》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1.象征与托物言志的概念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3.知识连接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之最:
最年轻获奖者:1982年古华(40岁)
最年老获奖者:2015年王蒙(81岁)
获奖次数最多:张洁(两次)
篇幅最长获奖小说:张炜《你在高原》450万字
篇幅最短获奖小说:古华《芙蓉镇》16万字
历届获奖名单:
时间
获奖人
获奖作品
时间
获奖人
获奖作品
第一届(1977-1981)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提问: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赏析: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拓展:开头段落的作用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起线索作用;
(3)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句顶一万句》
萧克
《浴血罗霄》
第九届(2011-2014)
格非
《江南三部曲》
徐兴业
《金瓯缺》
王蒙
《这边风景》
第四届(1989-1994)
王火
《战争和人》
李佩甫
《生命册》
陈忠实
《白鹿原》
金宇澄
《繁花》
刘斯奋
《白门柳》
苏童
《黄雀记》
刘玉民
《骚动之秋》
第五届(1994-1998)
张平
《抉择》
阿来
《尘埃落定》
张洁
《沉重的翅膀》
周大新
湖光山色》
刘心武
《钟鼓楼》
麦家
《暗算》
第三届(1985-1988)
【最后两人为第三届荣誉奖】
路遥
《平凡的世界》
第八届(2007-2010)
张炜
《你在高原》
凌力
《少年天子》
刘醒龙
《天行者》
孙力、余小惠
《都市风流》
莫言
《蛙》
刘白羽
《第二个太阳》
毕飞宇
《推拿》
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刘震云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1.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2)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解释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铺垫。
3.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赏析:“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