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
练习
下列各句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2、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渲染 正面着意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 雨的连绵。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动静 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 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 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 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 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 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细节描写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 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 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 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 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比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 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 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表达方式
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
近景—远景)
议论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
1、白描 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 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表达方式:描写(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 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议论、抒 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 扬、借形象说理 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6、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 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 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三春雪具有灵性,给 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3、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 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
4、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 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 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 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 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 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 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试分析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 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 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 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 (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 思念情怀。
1、飞流直下三千尺 。 2、千古长如白练飞。
1、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2、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 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 落”对“空啼”。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 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 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 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