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如何控制英语课堂纪律

完整如何控制英语课堂纪律

完整如何控制英语课堂纪律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浅谈有效的控制英语课堂纪律摘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英语课堂要落实课堂常规,运用奖惩机制,调控课堂教学,以创造一个有序的英语教学环境。

关键词:课堂纪律教学质量英语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

纪律问题是困扰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表现为, 在一些小学的英语课堂上, 一方面是教师在声嘶力竭地范读、带读、讲解、维持纪律, 另一方面是仅有小部分学生在听讲, 其他的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打闹闹, 有的在看卡通画, 有的在打磕睡。

在另外一些小学英语课堂上, 当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时, 表面上同学们都在积极参加, 场面积极活跃, 但实际上除了少数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认真参加活动外, 为数不少的学生却在很投入地做着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别的事情。

英语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困扰,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科原因:首先是学科地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 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小学科, 更是一门新学科。

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学外,小学英语在很多学校仍是不被重视的学科, 有些地区则把英语当技能课来看待, 甚至只是把英语课作为点缀。

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学也是三年级才学英语,一、二年级都是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以至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英语不是主科。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课的看法、导致学生对小学英语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

其次是学科特点。

小学英语具有实践性、交流性强的特点。

英语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交流活动。

而这些活动常常是以结对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 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监控整个班级的难度, 使一些自控较差的学生有机可乘, 从而加大了学生违反纪律的机率。

其次,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紧张,学生透不过气,浅意识中希望有位老师能使得课堂“放松”,英语教学轻松有趣的游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由于长期受到压制,今天突然松了,这中间,自制力不高的同学便我行我素起来,无视课堂中纪律的存在了。

再次,新课标倡导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很多教师就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英语课变成了一场接一场的秀,热热闹闹。

似乎英语课堂已不需要纪律的约束,可以兴趣所至,率性而为。

第二,教师原因。

有些教师个人学科素质低。

所授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抄抄写写,背诵默写。

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点成就感,结果就失去了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而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之一。

学生因为失去了兴趣,自然兴味索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乱了。

其次教师不懂得小学生的心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不能够从心理上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够满足学生一些合理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老师对待“优生”、“差生”不能一视同仁。

这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上的隔阂,甚至对立。

有些学生就会制造一些“小麻烦”,故意气老师——“乱”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学生原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他们的自控力较差, 注意力维持较短, 与中学生相比而言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

再加上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 跟不上学习进度, 听不懂课堂讲授内容自然违反纪律的机率就更大。

目前, 许多学校都是从三年级起开始开设英语的, 有些学生由于在之前即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爱学习, 以上课制造麻烦为能事, 他们不仅在英语课上捣乱, 在其它课上亦如此。

小学生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课堂活跃的特点。

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并善于怀疑,这是小学生的心理优势。

然而正像硬币有两个不同的面一样,他们的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也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思路漫无边际、脱离正题,说一些无关的话,做一些无关的事等等——“乱”自然就产生了。

不过这种乱也是正常的和必然的。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的集中。

要求学生在每天十几节课的每一个40—45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

以上是课堂乱的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并扭转乱的局面,达到由乱而治呢可以说,课堂“控制”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导”的问题。

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陷入师生关系的两个极端:一是死板地讲究课堂纪律,一味地“紧”。

教师为了达到震慑学生的目的,便满脸严肃,言语严厉,一身“杀气”,一旦学生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吹胡子瞪眼,指责呵斥甚至处罚,其结果课堂如战场,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如坐针毡,除了个别的班干部零星举手之外,其余的都变得感情“冷漠”,表情“呆滞”,沉默是金了。

二是过于忽视课堂纪律,一味地“松”。

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民主活跃的气氛,总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随意插嘴、自由散漫等行为或熟视无睹,或忍之又忍,或毫无对策随其发展,如同好好先生,一副菩萨心肠,自以为如此正是展示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其结果反倒导致了课堂越来越乱,终究苦了自己,害了学生。

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去“导”,才能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呢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的:一、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还是服从教师的“命令”很多时候,所谓课堂上的“纪律”都是教师制定的,有些还是教师上课时临时想的,而且“纪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却极少指明学生可以做什么。

只要学生妨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意愿,就会被“鉴定”为“违反纪律”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这样的“纪律”都没有向学生说明,一切凭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的位置,其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学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

教师这样的“控制”如同社会上的“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靠的是教师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的“命令”,一旦教师不在,“命令”也就形同虚设难起效力了。

而且这样的“命令”迟早会压抑学生,促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出现对抗和叛逆行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

如此一来,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强调的“课堂纪律”就会被学生折射成专门对付他们的一种“专制”的代名词了。

这么说,难道课堂就不用“纪律”了吗不,当然要“纪律”,但这种“纪律‘应该是由师生一起商议,共同讨论出来的一些“规则”,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才谈得上有“群众基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去接纳并乐意去执行和维护。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是这样设置情景引导他们的:开学初的班队课,我问学生:“为何要在校门口的公路上画斑马线呢”立刻有些学生举手回答:“我知道,那是‘人行道’,是让我们这些行人过公路用的!”“如果我们过公路不走‘人行道’好不好”我接着问。

“不行的,我们人这么多,很容易被车撞着的,上学期没有画上‘斑马线’,不就有一个六年级同学的脚被车压了吗”“画上‘斑马线’让我们走‘人行道’,是为了行人和司机更安全……以前没有‘人行道’,大家都是乱走的!”“还容易堵车……”“说得对!”我肯定了他们:“有了交通规则,大家的行动不但方便,而且也安全了。

你们再想想,自己知道或做过哪些事和活动必须要有规则才行的,如果没有就没办法进行下去的”“老鹰抓小鸡、跳橡皮筋等游戏也有规则。

”“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活动都有规则。

”“玩电子游戏和电脑上的各种游戏也要遵守规则……还有买卖东西也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我总结道:“是啊,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更好地进行活动。

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教室里也需要一些‘规则’来让课堂的教与学能灵活而又有秩序地进行下去,所以,我们有必要一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则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上,然后收上来共同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上的“规则”,让大家遵守。

在这些规则中,下面几条是最根本的,因为它指出了师生在课堂上最普遍的四种行为——“说”、“听”“讨论”和“插嘴”的注意点:1、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如果谁有想法或不同意见,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起立”进行“插嘴”。

当想“插嘴”的同学比较多时,要按“起立”的先后顺序一个个说,不要抢着说。

当话说好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着老师示意了。

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又有了想法,还是按上述的要求进行表达。

2、站起来说的同学要尽量做到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单单看着老师(或某个同学),不能只对着老师(或某个同学)说。

尤其是不能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了“两人对话”,把同学们忘在了一边,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不耐烦,难免就会吵了。

因此,站起来说话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比如:“同学们,我有个问题不懂。

”“同学们,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样的说法能够直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你说的话中来。

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起立”时要适当地侧过身,而前面的同学“起立”时也要适当地转身。

3、当老师要求大家自由讨论时,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当老师要求指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时,那对“说”和“听”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两条为准则。

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要看老师的示意,比如用语言:“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等等,还可以配合表示“开始”和“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根据利弊,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添加和删除。

二、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不矛盾的看了上述的四点规则,或许有些教师会说,这样的条条框框会不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课堂变得机械死板了呢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展示,在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有表达的机会,是否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是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一直以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恰恰就是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要么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规则”作保障,使得课堂的“说”与“听”,以及所谓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说的没人认真听,听的也在管自己说。

如此的“个性发展”已变得自由散漫一盘散沙,连教师自己也因此苦恼不已。

要么总是在学生说的“内容”上苛求,总想着学生的“说”能符合自己的喜好,凭自己的脾性来评定学生的童心童语,以至闭塞了学生的真实表达,甚至还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而没了表达的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