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德国文学史题型:(一)是非题(2*21)(二)单选题(2*17)(三)问答题参考书目:《德国文学史》,余匡复复习要点整理:一、早期文学作品(古德语)1、梅塞堡咒语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 Zaubersprüche)以其保留地命名,1841年发现于梅塞堡大教堂牧师团图书馆中一本来自福尔达的9/10世纪教律手抄本中,该书作者为乔治·瓦伊兹(Georg Waitz)。
1842年由雅各·格林(Jacob Grimm)首次发表。
两条咒语系留存至今仅有的一份用古高地德语记录的日尔曼前基督教时期宗教文献。
第一条咒语应是为求释放而作,描述了Idise女神使战俘重获自由的情景。
第二条咒语解决的是如何以言语医治马匹脱臼的问题。
沃单神在巴尔德神的坐骑足部脱臼时念的咒语“以骨对骨,以血对血,以肢对肢,如是则伤处尽可结合”与5/6世纪时记录的沃单神医治一匹马的情景相符。
诸神名字如今已无法尽数为人所确知,较能肯定的是“沃单”(南部日尔曼语Wodan或Wotan,北欧语Odin“奥丁”,日尔曼宗教中的主神)和“弗裏娅”(Frija,奥丁之妻)。
2、Das Wessobrunner Gebet, auch Wessobrunner Schöpfungsgedicht genannt, gehört zu den frühesten poetischen Zeugnissen in althochdeutscher Sprache. Es ist das älteste christliche Gedicht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 das erhalten geblieben ist.3、HildebrandsliedDas Hildebrandslied (Hl) ist eines der frühesten poetischen Textzeugnisse in deutscher Sprache aus dem 9. Jahrhundert. Es ist das einzig überlieferte Textzeugnis eines Heldenlieds germanischen Typs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und darüber hinaus, generell das älteste erhaltene germanische Heldenlied. Das überlieferte heldenepische Stabreimgedicht besteht in herkömmlicher Zählung aus 68 Langversen. Es erzählt primär in althochdeutscher Sprache eine Episode aus dem Sagenkreis um Dietrich von Bern.4、高卢战记《高卢战记》记载了一位英雄的光荣战绩的平实记录。
这本书发表于公元前51年。
恺撒的一位副帅希尔提乌斯曾为此书续写了第八卷,把战争叙述到公元前50年。
恺撒的另外一部作品《内战记》3卷,记录了从他率军从高卢回师,渡过鲁比康河,踏上意大利本土开始,至庞培在法尔萨路斯战败,逃到埃及而死以及恺撒在埃及的一些情况。
5、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于公元98年完成,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Page 1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
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
莱辛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达到适中的程度;喜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笑培养“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
在戏剧表演风格上,他主张将诗的表现激情与画的美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戏剧的使命在于描写自然,体现真实的合目的性,产生教育作用,提高观众的道德水平。
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
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
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3、莱辛与戈特舍德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
1700年2月2日生于柯尼斯堡的一个牧师家庭。
1714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神学、语言和哲学戈特舍德的哲学观点属于理性主义,他的哲学著作《世界的真髓》(1733)对沃尔夫庞杂费解的哲学体系作了比较通俗的解释。
他把理性看得高于一切,理性的一条重要戒律就是从善避恶。
人要享有幸福的生活,就得具有理性和美德,而不是仰仗教会或世俗的权威。
他曾创办“道德周刊”,先后编辑出版《爱说闲话的有理性的女人》(1725~1726)和《老实人》(1727~1729)。
戈特舍德的文学观同他的哲学观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的理性和美德是经过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的最好手段就是文学,尤其是戏剧和寓言。
他反对18世纪初期内容粗俗、形式杂乱的德国戏剧。
他认为法国戏剧是可资效法的榜样,主要指17世纪拉辛和高乃依的古典主义戏剧,而不是18世纪的法国宫廷戏剧。
他把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创作介绍到德国,并奉之为唯一的典范。
他的著作《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依据贺拉斯、布瓦洛、奥皮茨以及被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具体阐述他的文学观点。
他强调艺术的本质和任务是对人进行理性和道德教育,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应是对人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准则。
创作故事是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
故事只能摹仿自然,排除主观想象。
其次,悲剧的主人公只能是王公贵族等“大人物”,市民阶级出身的“小人物”不得充当悲剧主角。
喜剧讽刺的对象只能是“小人物”,如讽刺“大人物”则有失尊严。
第三,为各种文学体裁规定了严格的规范。
悲剧要遵守三一律,不能使用独白和旁白。
喜剧的效果要来自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不能靠语言的风趣、服装的奇异和动作的可笑,丑角绝不能上舞台。
戈特舍德从1726年起同闻名女演员诺伊贝尔夫人从事戏剧改革。
诺伊贝尔夫人领导的剧团按照他制定的规则演出,剧本都是他所认为的“正规剧”戈特舍德还提出语言规范化问题,著有《创立德语的语言艺术》(1748)。
此外,他还有诗集《诗》(1736)和《最新的诗》(1750)。
戈特舍德是德国早期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作家,他为德国文学在18世纪中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固步自封,反对任何发展。
他生活在贵族宫廷文学盛行的时期,有不少过时的贵族观念,从40年代起,先后受到瑞士人布赖丁格和博德默,接着是“不来梅同Page 4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它描写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取得发展。
《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则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的表达。
副标题是“节制”,概括了全书的要旨。
作者批判了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具体的职业为集体的福利积极劳动,而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小说内容丰富,但抽象议论较多,结构也较松散。
3.《浮士德》《浮士德》(德语: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
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该剧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地点与时间该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莱比锡及哈尔茨山等地,时间约为历史上浮士德博士的年代(约1480-1538),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接点。
剧情概述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他的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中世纪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医学、法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一个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
魔鬼梅菲斯特则带领他游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并使他与少女格雷琴悲剧性地相恋。
评价《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
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
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
他不局限于从书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去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为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所没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气质。
他一生的精神发展经受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程。
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和情欲,追求过美,他为了有所作为不惜与封建统治者妥协,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但每一次失败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
最后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
因此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
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
席勒的几部重要作品:1.WallensteinWallenstein ist die gängige Bezeichnung für eine Dramen-Trilogie von Friedrich Schiller. Sie besteht aus den Werken Wallensteins Lager mit einem längeren Prolog, Die Piccolomini und Wallensteins Tod, wobei Schiller die Trilogie auch in Wallenstein I mit Wallensteins Lager und Die Piccolomini und Wallenstein II, bestehend aus Wallensteins Tod unterteilt hat. Schiller behandelt darin den Niedergang des berühmten Feldherrn Wallenstein, wobei er sich frei an den realen historischen Ereignissen orientiert: Wallenstein scheitert auf dem Gipfel seiner Macht, er ist der erfolgreiche Oberbefehlshaber der kaiserlichen Armee, als er beginnt, sich gegen seinen Kaiser Ferdinand II. aufzulehnen. Das Werk spielt im Winter 1633/1634 (also fast 16 Jahre nach BeginnPage 7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Thränen des Vaterlandes / Anno 1636Wir sind doch nunmehr ganz, ja mehr den ganz verheeret!Der frechen Völker Schar, die rasende PosaunDas vom Blut fette Schwert, die donnernde KarthaunHat aller Schweiß, und Fleiß, und Vorrat auf gezehret.Die Türme stehn in Glut, die Kirch’ ist umgekehret.Das Rahthaus liegt im Graus, die Starken sind zerhaun,Die Jungfern sind geschänd’t, und wo wir hin nur schaun,Ist Feuer, Pest, und Tod, der Herz und Geist durchfähret.Hier durch die Schanz und Stadt, rinnt allzeit frisches Blut.Dreimal sind schon sechs jahr, als unser Ströme Flut,Von Leichen fast verstopfft, sich langsam fort gedrungen,Doch schweig ich noch von dem, was ärger als der Tod,Was grimmer den die Pest, und Glut und Hungersnot,Das auch der Seelen Schatz so vielen abgezwungen.1636年,祖国的眼泪》(1636)描写战争在人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